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

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還苦於找不到好的詩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1

  鷓鴣天

  作者: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閱讀答案:

  (1)這首詞上闋寫景,詞人可謂一個妙手的大畫家,短短几句就畫出了多種景物。你認為這首詞在寫景上有怎樣的特點?請舉例分析。(4分)

  (2)這首詞下闋寫人,你從中看到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3、詞的上片,詩人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景物?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6分)

  4、下片刻畫出詩人怎樣的形象?蘊含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情感?(4分)

  5、詞的上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景的 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 請對此作簡要說明.(6分)

  6、最後兩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畫龍點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4分)

  答案:

  (1)(4分)這道試題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從寫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從寫景方式入手分析,還可從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時聯絡具體詩句,且能分不同層次或角度表述,給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個方面的特點,學生任答出一點,給2分,只有概括,沒有聯絡詩句具體分析,給1分。

  示例:這首詞寫景上的特點一是詞人善於從多個角度寫景,有遠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牆;有仰望,如“翻空白鳥”,有俯瞰,如“照水紅蕖”,有聽覺,如“亂蟬”,還有嗅覺,如“細細香”。這樣多角度的寫景就使景物顯得很有層次,做到了詩中有畫。二是在景中含請,如“亂蟬”“衰草”就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詞人苦悶的心境。

  (2)(2分)這首詞中的蘇軾是一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著歲月而又無可奈何的形象,一個抑鬱不得志的閒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從“杖藜徐步轉斜陽”和“又得浮生一日涼”等詩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舉一句即可)

  3、寫景的角度:從視覺、聽覺、嗅覺的角度來寫景;遠近結合(由遠而近);仰看俯察。 (3分)描寫了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既開闊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滿野趣。(3分)

  4、手拄藜杖緩步遊賞的閒居者(或“隱逸者”、“貶謫者”)形象。(2分)表達了詩人超然俗務、悠閒自適的志趣,又流露出百無聊賴、得過且過的無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5、從視覺寫聲:"亂蟬"描寫雨後蟬的鳴叫;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

  襯托:遠近分明,動靜結合.

  6、從表面上看,作者感謝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過了涼爽的一天;其實從"又","浮生"等中隱隱可見作者被貶黃州後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失落情緒.

  注音:

  lín duàn shān míng zhú yǐn qiáng ,luàn chán shuāi cǎo xiǎo chí táng 。

  fān kōng bái niǎo shí shí jiàn ,zhào shuǐ hóng qú xì xì xiāng 。

  cūn shě wài ,gǔ chéng páng ,zhàng lí xú bù zhuǎn xié yáng 。

  yīn qín zuó yè sān gèng yǔ ,yòu dé fú shēng yī rì liáng 。

  翻譯:

  茂林的盡頭露出秀麗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圍牆,蟬聲嘈雜衰草長滿小小的池塘,翻騰翱翔在空中的鷗鳥時隱時見,映照在水面的粉紅荷花散發著微微的清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著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三更的時候,殷殷勤勤地下過一陣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涼。

  字詞解釋:

  1.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2.亂蟬:形容蟬聲嘈雜。.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飛,飛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別名。

  6.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7.杖藜: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體貼人意,下得及時。

  9.浮生:出自《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謂人生在世,虛浮無定。後來相沿稱人生為“浮生”。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賞析: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閒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遊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透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遊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遊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太祖孝惠後族孫。年十七,宦遊京師,授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熙寧中出監趙州臨城縣酒稅。元豐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陽都作院,歷徐州寶豐監錢官,和州管界巡檢。崇寧初以宣議郎通判泗州,遷宣德郎,改判太平州。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居蘇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於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宋史》、《東都事略》有傳。今,詞章著有《應湖遺老集》九卷。曾自編詞集為《東山樂府》,未言卷數,今存者名《東山詞》。其詞善於錘鍊字句,又常用古樂府及唐人詩句入詞,內容多寫閨情柔思,也多感傷時事之作。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2

  《古代詩歌鑑賞閱讀 鷓 鴣 天》

  鷓 鴣 天

  【宋】張炎

  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雲低。勞勞[1]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2]近,賣餳[3]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4]也皺眉。

  【注】[1]勞勞:遙遠。[2]修禊:古俗春季於水濱設祭。[3]賣餳:清明前後賣塘粥。[4]蘇堤:作者家鄉杭州的名勝,以柳聞名。

  1、 作者在詞的上片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2、 作者為什麼說“不是蘇堤也皺眉”?請結合詞的下片分析。

  釣 船 歸

  賀鑄

  綠淨.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1)“鱖魚肥”三字讓人聯想起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句。

  (2)簡析首句中“淨”字的妙處。

  (3)探究本詞的`思想感情。

  即 事

  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 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 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 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 疑是武陵源。

  1、宋詩很講究煉字,這首詩首聯上下兩句各有一字型現了詩人煉字的功夫,請找出來,並簡要分析。(由此聯想到陶潛《桃花源記》中描寫美景的哪兩個句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這首詩的頷聯和頸聯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為何會讓人“疑是武陵源”?

  悲 秋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

  黃公度

  萬里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

  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

  1.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2.後人評此詩“格調高致”,請結合詩歌內容作簡要分析。

  新 晴

  劉攽

  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餘。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1、這是一首夏日即景詩,找出詩中富於季節特徵的意象,並結合全詩,簡要說明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2、“偷開門戶又翻書”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詩別裁》中為“徑”字,你認為哪一個好?簡要說明理由。

  餘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餘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②。

  [注]①朱櫻:櫻桃的一種。②晝門關:從蠶孵出到結繭期間,養蠶人家為防外人衝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指出其中一種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麼意思?體現在詩中哪些地方?請簡要分析。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巔,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1、 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2、 結合全詩分析詩人“不眠”的原因。

  鷓鴣天蘇軾詩歌鑑賞3

  《賀鑄《鷓鴣天》賞析》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 賀鑄的《鷓鴣天》賞析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見》中提到很多悼亡詩詞,唐元稹的《遣悲懷》,宋蘇軾的《江城子》,清納蘭容若的《飲水詞》,《詩經》中的《綠衣》。不知為何,獨漏掉了賀鑄的《半死桐》,這首詞與《江城子》堪稱宋朝詠悼詞的雙璧。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 賀鑄的《鷓鴣天》

  詞牌大都是有著一番來歷,如《青玉案》取自於漢人張衡《四愁詩》中"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賀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改創詞牌。這一首的詞牌原為《鷓鴣天》被他改為《半死桐》。

  它是賀鑄為原配妻子所作的悼亡詞。賀鑄有著顯赫的家族,是宋太祖賀皇后的族孫,只是家道中落,一生屈居下僚,俸祿微薄。他的妻子為皇族宗氏女,在家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然嫁給賀方回卻吃盡苦頭,毫無怨言,勤儉持家,一個很賢慧的女子,與方回相濡以沫,感情甚篤。

  我再次經過閶門,不禁想起以前與你在一起的情景,一路同行,一路歡笑。而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蒼天啊,我們一起來這兒,為什麼不能一起回去。我看見在清冷的霜霧中,梧桐半是枯萎,多麼的淒涼,長相依相伴的鴛鴦失去了伴侶,發出哀鳴,而我失去深愛的你,就像這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鴛鴦。原野上枯黃的草上露水剛乾,露水明日還復落,而我卻再也見不到你了。只得在舊居與新墳間徘徊,憶往夕我倆兩情依依,何等快活。如今孤身臥在淒冷的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傾聽著窗外潺潺的雨聲,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不由得又想起你,誰還會在夜晚挑燈為我縫補衣服?

  情真則意切,情深則語淡。

  大道理都是樸素的,真感情也都是樸素的,它不需要華麗的語言裝飾,也不需要任何人工的雕琢。情之所湧,筆之所至,散發著質樸的光澤,更能打動人心。像《江城子》、《十里長街送總理》,每讀之,眼必微潮。

  這首詞非常樸素。今夕對比,突出如今淒冷的境況。兩個詰問,“同來何事不同歸”,“誰復挑燈夜補衣”,看似無理,實則是斷腸之句。兩個比喻,更添淒涼意。整首詞表達出詩人沉重哀痛的心情,對妻子濃濃的思念。除了你,誰會為我挑燈夜縫衣?賀鑄二十九歲時,

  曾寫過一首《問內》詩,寫大伏天趙氏為自己縫補冬衣。如今想到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愈發肝膽寸斷,哀傷不已。

  誰會想到如此綿密細膩的詞,是出自五大三粗的武官之手。拒宋史記載賀鑄“身長八尺,面如鐵色,眉目聳拔。”他有個外號叫賀鬼頭。這樣的外貌應沒幾個人愛靠近他。

  外表不討喜也就罷了,天生麗質難自棄嘛!個性也不討喜。據說賀鑄喜歡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碰到權貴,從來都不肯阿諛奉承。遷到臨城做縣令,三天之內,便將前任縣令滯留下來的三百多件案件悉數作了判結,全縣百姓,聽了這件事情,對賀鑄刮目相看。這樣人的人空有遠大的抱負——仗劍行俠建功業,在現實中只落得處處碰壁而已。

  外表的粗獷狷介,內心的綿密婉約,他的詞作亦豪亦婉,只是那些豪放詞作不以人熟知。也許是因人生境遇,他的婉約詞作感人至深,最著名的當屬《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愁緒?為著開篇那個“凌波不過橫塘路”的女子嗎?那女子只代表著一個美麗的事物。生命中很多美麗的事物,都不可得,只能“但目送,芳塵去”,唯一得到的美麗事物卻天人永絕,自是愁腸滿懷。

  即使天下人都負我也沒關係,我還有你,如今我連你都失去了,只能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半死桐》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情深無比,孤苦淒涼的老人——賀方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