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最本色的閱讀,就是不借助外力的細讀。靜靜地讀,細細地想,利用自己的知識積累與人生體驗,透過文字,把感情注入其中,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從而獲得新的人生體會,這種作者種花,讀者修剪而拈花的閱讀結果,應該是閱讀的極高境界了。

  靜讀的基礎是細讀文字,細讀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標點。這些文字、符號的背後,隱藏著作者的獨特情感體驗。當我們去觸控作者精神觸角之際,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精神、感知早已被作者探透,自己內隱的精神體驗早被作者巧妙地寫了出來。靜讀文字,獲得與作者一樣的感受和共識,而後你不由長嘆一聲,或把酒臨風,或對月抒懷。

  靜讀,應該是我們的閱讀原則。

  現把《念奴嬌·赤壁懷古》細讀如下:

  文化傳統的聯想機制與作者情感探究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大江東去,意境開闊,豪邁之情頓生,觸景生情,情由景生。一個淘字,讓人由豪邁之情轉換為一種苦澀而遺憾的理性思考建功立業的風流人物在哪兒?全埋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了。

  作者由江水東去聯想到時間的飛逝,讓人並不感到突兀,原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認可這種聯想。在千年的漢語文化發展中,人們因為歷史、民族、哲人思想文化等元素的影響,存在著一種潛在的聯想機制。孔子說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把流逝的時間比喻為流水東去,從此,人們就認可了江水東去的隱喻意。蘇軾寫過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詞句,也是從新的角度發揮這種文化的聯想機制。

  第一句,讓人豪興大發,但也讓人對風流人物進行重新評價與定位。詞的開頭就把情景交融的氣勢推到如此高度是很冒險的,我們都知道,古文人寫詩詞,大都是把充滿氣勢與思辨的詞句放在下片。蘇軾開頭如此拔高情感氣勢,下句怎樣降勢呢?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漢民族文化的聯想機制再次被用來作為情感階梯,讓人慢慢進入到詞的情感世界。大凡特殊的地名人名,都會引起我們的聯想,看到赤壁,就想起赤壁之戰;說起永州,就能讓文人想起永州八記;說起盧溝橋,我們就想起七七事變。用三國周瑜來疏導作者寫作開頭的博大氣勢,緩和讀者閱讀的情緒,堪稱絕妙。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聯想:由長江想到赤壁,由赤壁想到周瑜。

  不過,蘇軾對這裡的古遺址說法表示懷疑,所以他說人道是,是別人說的!這三個字也把讀者的閱讀感知從開頭的超級情感中慢慢拉下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詞中的景物描寫使人看到一種開闊的景象穿空,巨石直插天空,波濤拍岸使人內心驚動,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不禁令人豪邁之情頓生,其中穿、驚、千堆雪都可和毛詞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豪放、宏大意境相比對。雪本是一種寒冷的意象詞,但是千堆一出,寒冷之情淡化,精神振奮的感受強化,創造出一種壯美的意境。抒情詩不同於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想象性和虛擬性,強烈的感情不能直接噴發,只有透過想象的感知,才能獲得自由抒發的空間。(孫紹振)

  妙就妙在一個詞千堆。這個數量詞不簡單。

  本句景物的描寫,由視覺寫到聽覺,再寫到感覺(人為比喻句的使用),空間上下交疊,層層遞進,由自然普通之景過渡到人為賦予的情,是為下文抒情張本。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個人認為這是毛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摹本。豪傑和前文風流人物形成了照應。為什麼要照應呢?上片的詞句要讓讀者的閱讀情感達到新的高潮,由上片的豪傑引出下片的周郎,要為下片蓄勢。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遙想一詞,可以和下文中的神遊相照應,凸顯作者情感的波動起伏。小喬是美女,嫁給帥哥周瑜,周瑜很帥的,無論外形內涵極為瀟灑。雄姿英發不僅指娶了美女小喬,還應指受到孫家重用,年輕之際便能建功立業,盡顯周公瑾的雄峻姿態。

  我們是否可以推斷,這裡彰顯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政治理想抱負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透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羽扇綸巾,典型是儒將打扮,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夢想便是文武雙全,平定天下,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心中理想。明代王陽明便是一證。這裡提一下,辛棄疾在詞中對孫權十分讚賞,其實也隱喻了一種對開明君王的讚美,孫權敢於啟用年輕人的氣魄,使辛棄疾引曹詩生子當如孫仲謀對其讚美。蘇軾其詞中是否也暗示了這種渴求明君的'情懷。

  談笑間,這裡看出,作者是多麼羨慕周瑜能輕鬆地擊敗強敵的能耐,其實,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作者的意圖:周瑜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啊!突兀想到阮籍至楚漢古戰場時候的話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這裡,讀者隨著作者的神思,彷彿回到了那個古戰場,看到了風流人物的英姿,看到了知識分子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理想的誕生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神遊!只是如此,苦笑聲中,作者先前所造氣勢全然瓦解,建功立業變為了無奈感傷。一種歷史的沉重感湧上心頭,我們讀者,有點閱歷的讀者,很容易跟隨作者一起被拖入傷感的深淵。因為民族歷史的聯想機制告訴我們:中國文人多以貶官、降職的悲劇收場。劉禹錫、韓愈、柳宗元、王叔文、歐陽修、蘇軾別說在封建時代,就是現在,單位裡,職場中,同樣有這樣的悲劇在上演。所以,情感的突兀轉換我們並不感到奇怪,反而隨作者一起體會、演繹、釀造著悲情。

  多情應笑我是個不尋常的倒裝的句子,這句子為什麼倒裝?這和這首詞的平仄規定有關係,同時,多情一詞放在前面,就是表示強調,強調自己的自作多情,這是一種自我自嘲,這是一種無奈情緒的體現。

  早生華髮,正是多情,才使自己頭髮早白。蘇軾早期才華出眾,外向得很,對被貶官一事很不甘心,頭髮不白才是怪事。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負,只有自我安慰了,以此來平衡這種失意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很多授課者分析詞尾的消極情緒,在我眼中,這反而是積極的,正是蘇軾的這種自我平衡的情緒,才能讓他從容的活下去,讓我們的詩人從悲傷中做點小小的解脫,也為後來的失意者做了榜樣。

  從古至今,想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不勝列舉,但是他們在政治上的無力感,讓我們看到的,常常是知識分子在上演著一出出的悲劇,以致我們的課本中充斥著大量的貶官集團的作品。作者蘇軾透過自我情感的調節,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贖,這是一種失意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品讀此詞,為傳統文人的積極入仕而喝彩,又為傳統文人的無奈收場而感傷。

  附小文一篇: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此為《紅樓夢》中林黛玉所寫的一首詩,被評為第一。我在仔細品味了幾首參賽詩之後,也判定這首詩最好。

  為什麼呢?這首詞和我們華夏民族文人的心靈密碼有關,結合上述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解讀,就知道,這首詩託物言志,表達了古代文人出世入仕的矛盾情緒,最後還是以出世的千古高風悲劇收場,很有民族文化的心理圖式。

  什麼?看不出來?

  頷聯中筆尖蘊秀,文采斐然的詩句卻只能在霜滿天的時候寫出;口中美好的詩句如同噙香,卻只能對月吟。這就顯示了孤獨,把月亮當成朋友,這裡隱含著詩人在人世孤獨的悲涼。月亮從另一個角度的襯托,越發使詩人形單影隻。文學想象就是讓客觀物件的形態性質發生變異,使之和主體之間的關係發生變異,有了這種變異,感情就滲透進去了。

  還有,一寫菊花,我們就能和陶淵明聯絡在一起,這也是漢民族文化的一種聯想機制。這首詩,林黛玉寫不出來,這是曹雪芹寫的,代表的是曹雪芹的心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