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新城道中(其一)》鑑賞

蘇軾《新城道中(其一)》鑑賞

  《新城道中》導學案

  新城道中(其一)學案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詩歌感情基調,感受詩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學習重點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思想內容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學習過程

  導讀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題西林壁》。他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和南宋的辛棄疾形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

  2.寫作背景

  神宗熙寧六年(1073 )年的春天,詩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領各屬縣。新城在杭州西南,為杭州屬縣(今浙江富陽縣新登鎮)。作者自富陽赴新城途中,飽覽了秀麗明媚的春光,見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於是用輕鬆活潑的'筆調寫下這首詩,抒寫自己的途中見聞和愉快的心情。

  導學、導思

  鑑賞詩歌

  1、詩歌內容

  此詩描寫

  首聯

  綿綿春雨多日不停,詩人有事需要進山,只好準備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時候,房簷下滴滴答答地雨聲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詩人興奮之極,心想,這是東風知道我有進山的打算,特意把陰雲吹散了吧。

  頷聯

  雨後的早晨,山中景色煥然一新。一座座峰巒眉清目秀,頭上頂著白的雲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絲綿帽子;太陽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好像一面黃橙橙的銅鑼。

  頸聯

  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籬後面,盛開的山桃花探頭探腦,紅撲撲的臉兒滿含笑意;清清的沙溪邊上,柳樹擺著輕盈的枝條,自由處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這樣春意盎然,這樣殷勤好客啊。

  尾聯

  詩人正為滿山花木左顧右盼,忽見西面山間幾縷炊煙裊裊上升,那裡的農婦,有的正在燒飯做菜,有的已經提著飯籃走下山來。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著牛兒,趁雨過天晴,忙著春耕了。優美的山野風光,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世間最快樂的,恐怕無過於此了!這不僅是作者當時快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2、藝術手法:情景交融

  這是一首 , 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 ,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雲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後兩句描寫 ,用的是 手法:山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詩的開頭兩句:多情的東風很會察言觀色,猜透了詩人心中的憂慮,並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開,這怎能不使詩人喜出望外呢!所以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 ,而且烘托出

  ,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導練

  1.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作者為什麼不直道天氣的由陰轉晴,卻要說吹斷了簷間連綿雨聲呢?

  2.第二、第三兩聯寫景各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寫景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課堂連結】

  蘇軾軼事:

  1.文驚歐公

  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一頭地。”聞者始譁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2.老兵有鑑識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諮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陝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臥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鑑識。”(《宋人軼事彙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