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重點註釋和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重點註釋和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劉 勇 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和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重點註釋】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現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城闕:帝王居住的城,這裡指長安。闕,原意是宮門前的望樓。

  輔:護衛。

  三秦:泛指秦嶺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區。項羽滅秦後,把戰國時期的秦國故地分為三部分,分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因此稱為“三秦”。

  風煙望五津:遙望蜀州,只見風煙迷茫。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宦遊:出外做官。

  海內:全國各地。古人認為陸地的四周都為大海所包圍,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比鄰:並鄰,近鄰。

  無為:無須,不必。

  歧路:告別的地方。

  沾巾:揮淚告別。

  【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萬口流傳,人們在寬慰即將遠別的朋友時候,總喜歡引用,表達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這也足見詩詞的魅力,歷久而彌新。

  王勃,字子安,出身於世家大族。祖父王通,號“文中子”,在山西龍門講學,相傳唐初名相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均出自其門下。

  王勃很早就表現出文學上的天賦,未及弱冠之年,就考上科舉。沛王聞其有賢德之名,聘為編書之官,十分器重。王子們喜好鬥雞,互有勝負,王勃遊戲為文,寫了《英王雞文》,聲討英王養的鬥雞。唐高宗李治看見文章,大怒,認為文章會挑撥諸王子爭鬥之心,當天就將王勃趕走,不準再進入沛王府。在州時,王勃恃才傲物,對同僚多有得罪。有個官奴犯罪,王勃藏匿犯人,但後來又怕事情洩露,將官奴殺死。按唐律應判死刑,恰好遇上大赦被釋放。父親王福峙因此事被貶為交趾縣令。王勃去探望父親,路經南海,不幸落水淹死,時年28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贈別名篇。前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會寫詩作文,贈與遠行者。古時一個縣有縣令,主持全面工作,人們尊稱縣令為“明府”。縣令手下有一文一武兩位助手,文官叫“丞”,武官叫“尉”。縣尉負責緝捕匪徒、維護治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人們尊稱縣尉為“少府”。杜姓朋友要到蜀州出任少府,王勃寫詩相送。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蜀州物產豐富,那裡的城市對京城三秦大地有輔助之功,舉頭遙望,似乎可以看見岷江五個渡口的風景。風煙,即風景。五津,指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這裡代指蜀州。唐代的官員多希望留在京城,不喜外任,故而王勃首先稱讚蜀州的重要性,安慰杜少府並不是到邊荒之地去做官,而是到一個對京城有重要貢獻之城去做官。而杜少府走後,詩人只能自己遙望那邊的風景。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今天與你在這裡依依惜別,同樣是遊宦之人的情意。離開家鄉,到遠方去做官、求學,叫做“遊宦”、“遊學”。古人很重視“遊”,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外出做官、求學,要讓父母親知道所去的`方向地點,讓其放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四海之內還存在知己朋友,雖然遠隔一方,也好像近在鄰居。安慰杜少府遠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還有朋友想念你,不要因地理原因而感到生疏。這兩句詩,通俗易懂,是唐詩中第一流的名句。春秋時期,子夏安慰司馬牛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王勃是綜合運用此兩個典故,十分精警。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承上而言,就在這岔路口分別吧,不要像小兒女那樣哭哭啼啼。結束得乾淨瀟灑。

  律詩的第一聯有對和不對兩種格式,此詩中的第一聯是嚴整的對仗。第二、第三聯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要上下兩句聯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此對仗的方法,宋人稱為“流水對”,或“十字格”。從字面結構看,是兩句,意思上看,只是一句,如同流水綿延,剪不斷,藝術要求很高。

  王勃集子中的詩歌,多以歡宴、遊玩、送別為主題,題材較窄,但剛健有力,不時表現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有別流行的詩風。後人十分欽佩其才華,韓愈在寫《新修王閣記》,就以自己文章能與王勃《王閣序》並列而深感榮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