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學家王勃的詩作。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翻譯: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請別在分手的岔路上,傷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溼衣裳。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溼衣襟。

  譯文四

  (即將告別)由三秦環繞護衛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時)都懷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離鄉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朋友,(即使)遠隔萬里(也)如近在咫尺。

  譯文五

  三秦護衛著長安,遙望蜀州,只見風煙迷茫。我和你在離別時都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全國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像近鄰。不必在告別的地方,像普通兒女一樣揮淚告別。

  註釋: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現四川崇州

  4、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現在的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

  5、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譯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6、君:對人的尊稱,這裡指“你”

  7、宦(huàn)遊:出外做官。

  8、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9、天涯:天邊,這裡比喻極遠的地方。

  10、無為:無須、不必。

  11、比鄰:並鄰,近鄰。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13、沾巾:淚水沾溼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

  與君離別意⑷,同宦遊人⑸。

  海內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鄰⑺。

  無為在歧路⑻,兒女共沾巾⑼。

  註釋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倒裝句,意思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⑷君:對人尊稱,相當於“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遊:出外做官。

  ⑹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⑺天涯:天邊,這裡比喻極遠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溼衣服和腰帶。意思揮淚告別。

  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

  創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長安時候寫。“少府”,唐朝對縣尉通稱。姓杜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賞析

  此詩送別詩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情景,尾聯點出“送”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志向、豁達情趣和曠達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皇宮前面望樓。“城闕”,指唐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送別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杜少府要去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絡。詩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形勢和風貌。送別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視力所及,用想象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誇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境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宦遊人”。彼此離別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規定,卻有其獨到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永恆,無所不在,所抒發情感樂觀豁達。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一句話,意思:“在這即將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對朋友叮嚀,也自己情懷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結尾,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卻要拖一個尾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蜀川。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溼衣巾。

  註釋: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huàn)遊人。

  君:對人的尊稱,相當於“您”。同:一作“俱”。宦遊:出外做官。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天涯:天邊,這裡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無為在歧(qí)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無須、不必。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沾巾:淚水沾溼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裡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離別時,不由生出無限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溼衣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你認為首聯中哪些字用得好,為什麼?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句寫送別之地長安被遼闊的三秦地區所“輔”,突出雄渾闊大的氣勢。第二句點出友人“之任”的處所——風煙迷濛的蜀地。詩人巧用一個“望”字,將秦蜀二地聯絡起來,好似詩人站在三秦護衛下的長安,遙望千里之外的蜀地,這就暗寓惜別的情意。“望”字不僅拓寬詩的意境,使讀者的視野一下子鋪開,而且在心理上拉近兩地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為離別而憂傷。這一開筆創造出雄渾壯闊的氣象,使人有一種天空寥廓、意境高遠的感受,為全詩鎖定豪壯的感情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頷聯中詩人是怎樣勸慰友人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遠走天涯,舉目無親,更覺惆悵,作者在這裡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藉以減輕他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闊大。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名句,這兩句詩好在哪裡?請作賞析。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盪開。詩人設想別後: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這首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名句請說說它好在哪裡。

  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作,大多感情悲傷,基調低沉,而王勃的這兩句詩則全無悲傷之情,寫得昂揚樂觀,能給朋友以安慰和鼓勵,這種對待離別的積極態度值得稱道。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怎樣理解尾聯?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溼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下面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朗讀賞析,歡迎參考閱讀!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作者簡介]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遊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跟邊塞,題材擴大,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其事,結果因此而犯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餘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註釋]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一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

  城闕:指京城長安。輔:護衛。

  三秦:今陝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史稱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宦遊:在外地作官。

  海內:天下。

  存:有。

  天涯:天邊。

  比鄰:近鄰。這兩句說,只要是互相解的好朋友,雖然彼此住處隔得很遙遠,也跟鄰居一樣。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裡化用其意。

  無為: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別之處。這兩句說,我們在分手時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樣啼哭,讓眼淚弄溼佩巾。

  [譯詩、詩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賞析]

  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恆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悽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溼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裡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