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唐詩原文鑑賞

《柳》唐詩原文鑑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句子吧,不同的句子型別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柳》唐詩原文鑑賞句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柳》唐詩原文鑑賞 1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翻譯」

  柳樹種植在溪橋邊和山路旁,與杏樹和桃樹相映。

  又好像懂得離人思鄉的無限情感,千萬條柳絲飄下無數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

  「註釋」

  (1)半煙半雨:雲霧夾雜著細雨。

  (2)映杏映桃:與杏樹和桃樹相映。

  (3)會得:懂得,理解。

  (4)離人:遠離故鄉的人。

  (5)無限意:指思鄉的情感。

  (6)絮:柳絮。

  (7)惹:招引,挑逗。

  「賞析」

  在《柳》這首詩中,詩人鄭谷運用擬人的手法,把柳樹描寫得似乎善解人意,感受到了人離別時候的無限憂愁。春風吹得柳枝搖擺,吹得柳絮飄舞,在詩人鄭谷看來,這是柳樹理會離人的情意,為了表示對離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風,引人注目的。一個“惹”字,化被動為主動,充滿了感情色彩。

  《柳》唐詩原文鑑賞 2

  ●蘭陵王·柳

  周邦彥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度。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天北。

  悽惻,恨堆積!

  慚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鑑賞: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寫的是作者此離開京華時隋堤上所見的柳色。所謂柳陰直,極類繪畫中的透視畫面: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地上,而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煙裡絲絲草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象絲一樣;它們彷彿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它們的美,而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柳拂水飄綿如送行色。這四個字錘鍊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迴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

  這個厭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悽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

  接著,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

  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閒靜。而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閒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當初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這裡的又字是說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的回憶,如今坐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天北。這四句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裡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的身影。望人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悽惋。

  第二疊寫乍別之際,第三疊寫漸遠以後。悽惻,恨堆積!恨這裡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裡水波迴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那裡。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眼前。想到這裡,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揹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傷。

  此詞構思和章法佈局上頗具匠心。全詞由實入虛,實虛不斷轉換。開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對往昔送別的回憶和久離京師的身世之感,又由回憶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離席;由離席再生髮開拓出去,預為行者設想別後愁思,又由預為行者設想為歸入現實中自己的別後之思;最後,又由現實引發出對昔日相聚時的回憶。未別之時,回憶離別之苦;己別之後,則又回憶相聚時的歡樂,而詩人的久客淹留之感,傷離恨別之情,完全這種迴旋往復的描敘中展示出來。

  《柳》唐詩原文鑑賞 3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

  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

  何況自關情。

  斜照後,新月上西城。

  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張先詞作鑑賞

  此為送別詞。詞中未具體刻畫送別情事,而是透過古今別情來襯托一己別情,以烘雲托月的手法將別情抒寫得極為深摯。全詞語言素樸明快,情調清新健康,風格別具特色。

  起首一句從別路寫起。隋煬帝開通濟渠,河渠旁築御道,栽種柳樹,是為隋堤。隋堤遠,波急路塵輕兩句是說:這是一個水陸交通要道,成日裡不知有多少車馬大路上來往,揚起路塵;不知有多少船隻揚帆東下,隨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長堤上折柳送別,以寄深情。隋堤是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波急與路塵輕分寫水陸行程,暗示離別,寄有別情。一個遠字,既刻畫出別者長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畫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態。這二句著重從眼前、從水陸兩路,橫向地展開送別圖景;第三句則著重從古往今來,縱向地展示送別情事。一個多字,幾乎將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為別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喚起見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況二字造成遞進,突出個人眼前的離別情事。以上,詞人沒有具體寫到個人送別情事,只客觀敘寫普遍的離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觀情感。

  過片轉寫別後,別時種種情事都被省略了,這裡只是著重寫送者城樓望月的情景。斜照後三字非虛設,它表明送者城樓佇立的時辰之久,從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過,上片隋堤遠數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時應當是不甚分明瞭。於是送者抬頭望新月,並由此而產生了一個美好的嚮往: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此外與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相類,但亭亭二字卻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說法更是真摯深婉。

  《柳》唐詩原文鑑賞 4

  《新柳》原文

  宋代: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柳色尚且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未必柳條能蘸到水,那是因為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註釋

  銀塘:指清澈明淨的池塘。

  且:尚,還。

  賞析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裡還採用象徵的手法)“引”呼應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衝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柳》唐詩原文鑑賞 5

  ●淡黃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淒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

  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

  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姜夔詞作鑑賞

  此詞是寫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帶在當時已成邊區。符離之戰後,百姓四散流離,一眼望去,滿目荒涼。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樹。作者客居南城,其時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蒼茫,只有綠柳夾道,彷彿在向作者嗚嗚傾訴,有感於此,作者便作了這首《淡黃柳》。

  上片寫清曉在垂楊巷陌的淒涼感受,主要是寫景。

  首二句寫所聞,空城先給人荒涼寂靜之感,於是,曉角的聲音便異常突出,如空谷猿鳴,哀轉不絕,象在訴說此地的悲涼。聽的人偏偏是異鄉作客,更覺苦痛,此二句與《楊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詞前面還說: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此詞雖未明言,但其首二句傳達的巷陌淒涼之感,亦有傷時意味,不惟是客中淒涼而已。緊接一句是倒卷之筆,點出人物,原來是騎在馬上踽踽獨行的客子,同時寫其體膚所感。將寒惻惻的感覺繫於衣單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記實,其實這種生理更多地來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榮已成為過去,無奈春光依舊,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寫所見,即夾道新綠的楊柳。鵝黃嫩綠四字形象地再現出柳色之可愛。看盡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無悅目之景,又是從神情上表現遊子內心活動都是江南舊相識。舊相識唯楊柳(江南多柳,所以這樣說),這是抒寫客懷。而柳色依依與江左同,又是反襯著巷陌淒涼,與江左異,語意十分深沉。於是,作者就從聽覺、膚覺、視覺三層寫出了岑寂之感。

  過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籠下片。當此心情寂寞之際,又逢寒食。雖是荒涼的空城,沒有士女郊遊的盛況,但客子未能免俗,於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詞中提到合肥相好實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撥春風的大喬,一是能妙彈琴箏的小喬。說強攜酒,小橋宅,是本無意緒而勉強邀遊,攜酒上著強字,已預知其後醉不成歡慘將別的慘景。上數句以正岑寂為基調,又寒食的又字一轉,說按節令自該應景為歡:強字又一轉,說載酒尋歡不過是在淒涼寂寞中強遣客懷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轉,說勉強尋春遣懷,仍恐春亦成秋,轉添愁緒。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將李賀梨花落盡成秋苑易一字叶韻,又添一怕字,意恐無花即是秋,語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將花落春盡的意念化作一幅具體圖畫,以燕燕歸來,問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語代答,上呼下應,韻味自足。自碧,是說池水無情,則反見人之多感。這最後一層將詞中空寂之感更寫得切入骨髓聞之慘然。

  全詞從聽角看柳寫起,漸入虛擬的情景,從今朝到明朝,從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悵情懷已然愈益深濃。然而還不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卻寫出江淮之間春亦寂寥,並暗示這與江南似相同而又相異,又深憂如此春天恐亦難久。這就使讀者感到全詞的情感決非客懷二字可以說盡,作者的感葉傷春,實際上反映出同時代人的一種普通的憂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末日之感。因此張炎贊此詞:不惟清空,且又騷雅,讀之使人神現飛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