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山人歸嵩山》唐詩原文及註釋

《送楊山人歸嵩山》唐詩原文及註釋

  《送楊山人歸嵩山》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送別友人而作,詩人對楊山人這位志同道合者的離別,撫今憶昔,感慨倍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楊山人歸嵩山》唐詩原文及註釋,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作品介紹】

  《送楊山人歸嵩山》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6卷第34首。全詩八句四十字,詩人對楊山人這位志同道合的人的離別,撫今憶昔,感慨倍增。

  【原文】

  送楊山人歸嵩山

  唐·李白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註釋】

  ①玉女峰:嵩山東峰太室山二十四峰之一。峰北有石如女子,故名。

  ②菖蒲:相傳營蒲生石上,一寸九節以上,服之長生。紫花者尤善。紫茸:紫色小花。此二句全詩校:“一作君行到此峰,餐霞駐衰容。”

  ③白龍:《廣博物志》載:東漢人瞿武,服用黃精、紫芝,得天竺真人秘訣,乘白龍而去。

  【譯文】

  我有座萬古不壞的住宅,就如同嵩山東山坡的玉女峰一樣神秘。

  我留下了一片月亮,長期掛在東溪邊的古松上。

  你去嵩山採掇仙草,菖蒲和花紫茸。

  今年晚些時候,我也許也去那拜訪你,到時候我們一起青天騎白龍昇天。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當時李白在長安。楊山人大約是李白早年“訪道”嵩山時結識的朋友。李白《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一詩云:“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束相趨。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在朱紫盈門的境遇裡,與之言行契合的只有這位楊山人,可見兩人情誼之深。如今這位志同道合者就要離去,詩人撫今憶昔,感慨倍增,因作此詩以贈。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從頭至尾不寫離愁別恨,而主要是描寫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寫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遠;寫楊山人歸山後的生活,恬靜安適。通篇緊扣詩題,透過色彩鮮明的畫面,把送別之意、惜別之情表達出來。借用前人的話說,就是用景語代替情語。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嵩山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嵩山以及對昔日遁跡山林、尋仙訪道生活的眷念之情。首聯寫峰巒,起句豪邁。一個“我”字頗有“萬物皆備於我”的氣概。李白當年訪道嵩山,未必就棲身於玉女峰,這裡選用“玉女”的峰名,是為了與上句的“萬古宅”相對應。“萬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異的氣氛更加濃厚,也更加令人嚮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麗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長留”,並且使它處在最恰當、最美好的位置上。晶瑩的月亮懸掛在蒼翠挺拔的松樹之上,下面是長流不斷的溪水。它不只生動地顯現了嵩山秀麗的景色,而且寄託著隱居者高潔的情懷。

  五、六句為第二層,寫楊山人歸山後的活動。詩人想象楊山人歸去後將採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帶就散佈著開滿紫花的菖蒲。這種菖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神仙傳》),正可滿足他求仙的慾望。這聯上句寫人,下句寫山。人之於山,猶魚之於水,顯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爾”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應,渲染出濃郁的別離氣氛。

  末二句為第三層,詩人向好友表示“歲晚或相訪”要和他一起去過求仙訪道、嘯傲山林的生活。結句把這種思想情緒化為具體的形象:彷彿在湛藍的天空中,一條白龍在向前蜿蜒遊動,龍身上騎坐著風度瀟灑的詩人,他那仙風道骨與“青天”“白龍”相表裡,構成了美麗和諧的意境。這種騎龍相訪的神奇畫面,顯得豪放飄逸。

  此詩所寫的“景”,既為外在的景物,也為內在的感情,是“情與景偕,思與境共”的統一體。例如描繪嵩山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它的愛慕之情,就寓有懷念楊山人和嚮往棲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內。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別的.情意,就顯得十分濃烈。惜別而不感傷,一往情深,而又表現得超奇曠達,這樣的送別詩是非常罕見的。它構思新奇,如鏡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時空觀念的束縛,不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襲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現了詩作者驚人的創造力。

  李白寫詩還常常運用誇張的藝術手腕使描繪的物件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讀者想象與思慕的情趣。這在此詩中有典型的表現。例如,“宅”為常見事物,並無新奇之處,可是在前面加上“萬古”二字,就變得神奇、空靈而耐人尋味了。又如一輪明月掛在溪邊的松樹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僅僅如此,詩味並不很多。詩人別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長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這樣人和物都發生了“超凡入聖”的變化,塗上一層神奇瑰麗的色彩,從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青且無際”(《唐詩紀事》)評價李白的詩,這八個字形象地表現了李白詩歌神奇超邁而又質樸自然的特色,是很恰當的評判。

  名家評價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劉會孟曰:超然天地間,可以不死,豈獨不經人道哉!奇思高調(首二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英清朗決,出世之語自異。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矩》:前後兩截格。全首不對,以此古為律體,語雖參差而音實協律,此其妙也。太白集中此體持多,恨其率易,無一首可誦。此首發興特奇崛,而結句渾成,力重千鈞,故取以存一體。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蟠逸氣於短言,彌覺奇健。

  清代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太白本色奇迥,非復凡響,一字不對,不在古律之限。三、四、五、六、七、八,無轍跡,有煙霞,豈非天才!評:太白英才爽筆,絕塵軼軌,不復以律自羈,故五律有全工對者,有五、六對音,有通首一、二字對者,有通乎全不對者。無論工麗、脫落,其中總有運掣生氣,乃不勝採掇。此則全不對者。

  清代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王翼雲曰:飄然語是太白本相,而旲綏眉謂其故為奇矯,非也。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雲:“尤古宅”三字,作達人語會,方妙;一涉仙氣、便痴,又云:五、六一作“君行到此峰,餐霞駐衰容”,見此二句,方知本句之佳,便隔汕凡,便分雅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