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說唐詩》讀後感

《蔣勳說唐詩》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蔣勳說唐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蔣勳說唐詩》讀後感1

  唐詩的文學成就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蔣勳是美學大師,詩、書、畫俱全,文學作品也頗佳。《蔣勳說唐詩》,這樣一本書的讀後感,我很難說出專業的見解,只能是信口雌黃。

  在我所接觸到的詩歌解讀的書籍中,蔣勳是我最推崇的。他從多種角度解讀了唐詩的魅力,把唐詩的璀璨光芒投射到讀者的眼前。我只能把書中關注到的點呈現出來。

  首先是蔣勳對文學的獨到見解(如果他是引用了別人的話,請恕我見識少。)“那些積累了很長時間,和我們的身體、呼吸已經有了共識與默契的語言和文字才叫文學。”文學是有生命的。他不但同於文字記載。只有真正的文學才能夠代代的流傳。在我10歲那年,家裡造房子的時候,借住在村裡一戶人家。在他家發現了一副撲克牌,每一張撲克牌上都有一首不同的詩,每天晚上媽媽陪我背撲克牌上的古詩打發時間,近兩個月的時間,房子蓋好,我把五十四張撲克牌上的古詩也背完了。當時就是無意識的,喜歡這些有節奏感的語言,沒有帶任何功利的把它背了下來。後來對我的語文學習有了很大的幫助。“詩如果不能跟生命對話,就真的味同嚼蠟。”“文學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我想文學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是一種狀態的再現,不一定非要把事情講清楚,講的太清楚就是論文了。”

  第二是蔣勳慧眼選詩。他把濃墨重彩留給了《春江花月夜》,留給了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

  記得讀中師的時候就背過《春江花月夜》,覺得這不像一首古人寫的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是每當月圓之夜,都在人們心底浮現的詩句,讓人的心沉靜下來。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當我們在一定的情境當中,很多儲存在我們心裡的零散、模糊的詩句,在生命的某些經驗中會忽然活過來,因為情感從來都是相通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蔣勳充分解讀了唐詩的豐富。1唐詩的開闊。“何處春江無月明”是空間的跨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時間上的跨越。“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心理上的跨越。

  2唐詩的浪漫與灑脫。“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兒女情長;“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的不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念。

  3唐詩的哲理。“抽刀斷水水更流”。

  4唐詩的深情。杜甫對李白的友情,“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家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鄉遇知音的惺惺相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生命的眷戀。

  唐詩是美的。“願逐月華流照君。”但願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轉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萬里,中間唯一可以連貫的東西是月光。當你身邊有人離開的時候,可以給他寫上這句詩,表達你對他的牽掛。讓我們偶爾遠離及時通訊工具,留一點距離,留一點空間,留一點時間給唐詩,去感受那個迷人的世界。

《蔣勳說唐詩》讀後感2

  蔣勳大師是一位在美術上頗有成就的一位藝術大師,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而自己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想必於此,蔣大師才會將這位有山水田園詩人、畫家稱號的王維在他的《蔣勳說唐詩》中作為第三章節來講,並且提到了李白之前。

  蘇軾稱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這一成就其實是從他的中年才開始的,時至今日,恐年少的王維也難以想象那年安史之亂是他少年夢想的一個幻滅,同時也是他另一個山水田園詩派的一個開端。少年王維是一位有志青年,年少精通音律、好畫作、通詩賦,並且如同所有年少之人一樣,胸懷大致、傲視群雄、所向披靡。如《少年行》就是他年輕時的代表作,把他的個人壯志顯現的淋漓盡致:好一個“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好一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一身能擎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這首詩同時也是唐詩貴遊文學和俠的精神的充分體現。

  王維人到中年時,隱居藍田輞川,當時的他也許只想遠離朝政、遠離喧囂、隱居山林、靜心修行,沒想有才之人卻開闢了唐詩新派,並一舉成為唐朝山水田園詩的鼻祖。初看這一時期的力作,王維用他常有的五言和五律對自然山水進行了白描,但經過蔣大師的解讀,讓我們發現這山山水水的平淡背後,還寄託了詩人對自然的認識、對生命的領悟。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是對新家孟城口衰柳的描寫,後一句寫出了王維覺得生命裡面有種無奈,對生命有種哀傷,這種體驗正是他經歷過開元盛世,看過繁華之後的一種內心的`感悟。再如《辛夷塢》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中的辛夷花在綻放那紅色的花萼,花開花落,本該是一種自然的常態,蔣大師的解讀中,王維又向我們道出了一種人生的狀態:我們能不能找回自己對自己發紅萼的時刻,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在無人問津的時候,是不是一樣可以花開花落?又如《欒家瀨》中“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王維描寫的依舊是簡單的秋雨、急流、白鷺之景,但蔣先生卻讓我從中又悟出了文字背後詩人對起起落落的人生常態的認識,詩人在客觀講風景,卻又深邃地帶出了一種生命的狀態。

  王維的《洛陽女兒行》一詩是典型的貴遊文學的傳統,詩作中“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寫盡了唐初奢侈的貴族生活,印證了唐初的貴遊文學繼承了南朝王謝子弟傳統,有一種奢侈、豪華的風尚。詩末一轉:“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又道出了這一時期的階級矛盾,如同杜甫有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邊塞詩也是王維詩的一大板塊,如我們熟悉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此不一一贅述。

  王維的詩多是看山看水,看出山水的本質,看出生命的本質。王維是一位詩佛,在山水之中佈道、明理、悟禪、省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