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望月懷遠》賞析

唐詩《望月懷遠》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唐詩《望月懷遠》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月懷遠》

  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海上”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⑷竟夕:終夜,通宵,即一整夜。《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⑸憐:愛。滋:溼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裡的滅燭憐光滿,根據上下文,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裡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⑹“不堪”二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意譯: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捱;

  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反側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

  起身披衣去閒散,忽覺露珠侵人肌。

  月光雖美難採擷,送它給遠方親人;

  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賞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望月懷人,是古詩詞中習見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透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以樸實而自然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寫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中寄託的深遠。句中一“生”字,極為生動,與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化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來。詩人巧妙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 ,又蘊含懷遠之情 。

  首聯擒題,以下諸句均由此生髮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寫多情人惱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表現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這裡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動作過程,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 ”,包孕著多麼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此詩卻採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因為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儲存著古詩的風貌,另一方面,此聯採用流水對的形式,與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更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溼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為相思所苦的形象。這一聯看似寫賞月 ,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與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 。詩既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表現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因此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將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就是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痴念,但藉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歌在這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詩題《 望月懷遠 》,全詩以“望”、“懷”著眼,將“月”和“遠”作為抒情物件。因而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將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表現得那麼沉著,詩的情意是那麼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明月,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明月,寄託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寫別後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雲,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至於對月思人就更多了,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

  “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悽楚悲涼”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名家點評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

  《唐詩鏡》:起結圓滿,五、六語有姿態,八為躑躅彷徨。

  《唐詩歸》:鍾雲:虛者難於厚,此及上作(按指《初發曲江溪中》)得之,渾是一片元氣,莫作清松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盡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唐詩成法》:“共”字逗起情人,“怨”字逗起相思。五、六亦是人月合寫,而“憐”、“覺”“滋”、“滿”大有痕跡。七、八仍是說月,說相思,不能超脫,不過挨次說出而已,較射洪、必簡去天淵矣。

  《唐詩箋註》:首二句領得妙。“情人”一聯,先就遠人懷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詩同此筆墨。

  《聞鶴軒唐詩讀本》:陳德公先生曰:五、六生悽,極是作意。結意尤為婉曲。三、四一意遞下,又復緊承起二情緒。落句更與三、四相映。

  《五七言今體詩鈔》:是五律中《離騷》。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