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減字木蘭花送別》全詞翻譯賞析

蘇軾《減字木蘭花送別》全詞翻譯賞析

  《減字木蘭花·送別》作者為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天台舊路。應恨劉郎來又去。別酒頻傾。忍聽陽關第四聲。

  劉郎未老。懷戀仙鄉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見如今勸酒人。

  【前言】

  《減字木蘭花·送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婉約詞。上片主要寫詞人再次離開杭州時的不捨心情,下片則表達了自己想重新獲得杭州這仙境般生活的願望。全詞虛實結合,不僅體現了詞人複雜的心情,而且讓整個詞篇充滿了仙道色彩,耐人尋味。

  【註釋】

  ⑴減字木蘭花: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減蘭。

  ⑵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北。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山)當鬥牛之分,上應臺宿,故名“天台”。主峰華頂海拔1133米。道教曾以天台為南嶽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發源於此。舊路:漢劉晨、阮肇兩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時經歷過的那條老路回到人間,再入仙境,比喻東坡曾在36歲時走進仕途,通判杭州,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稱走“舊路”。

  ⑶劉郎:東漢劉晨和阮肇入天台山採藥,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後劉重訪天台山,舊蹤渺然。後世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應恨:實為反語,名為遺恨,實是一種留戀心情。

  ⑷別酒句: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裡傾倒。

  ⑸陽關第四聲:《蘇軾文集》卷六七《記陽關第四聲》:舊傳陽關三疊,然今歌者,每句再疊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聲。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餘在密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曲因以名為《渭城曲》或《陽關曲》。演唱時末時反覆三遍,稱為陽關四聲。此曲成為歷代送行餞別的傳統音樂。

  ⑹仙鄉:原指劉晨、阮肇天台山仙境,這裡借喻官場。

  ⑺只恐二句:獨怕朝廷因循拖時間,如劉、阮回來後已是兩百年了,見不到他入山之前所認識的人了。

  【翻譯】

  劉晨、阮肇兩個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時經歷過的那條老路。遺恨劉晨歸來又離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裡傾倒。不忍聽《陽關曲》的第四聲。劉晨沒有變老。再次來到仙境,實是萬幸萬幸。只怕你在仙鄉因循不離開,再也不能見到這次宴會上向你敬酒的人。

  【賞析】

  上片,寫詞人再次來杭復又離去,在餞行席上產生的'依依難捨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蹤,表白戀情。“舊路”表明東坡重來杭州,“劉郎”詞人自指,引劉晨、阮肇人天台山採藥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滄桑,時事速變。不說詞人再來杭州,已是蹤跡渺然,而只說劉郎來又去成為“應恨”。“來又去”,包涵著詞人黃州生活之後的仙道縹緲的生活色彩。“別酒頻傾,忍聽陽關第四聲”,寫餞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傾倒,忍聽著別後那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別之音。字裡行間,飽含著詞人對杭州的眷戀,對西邊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厭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轉,進一層渲染“懷戀”杭州“仙鄉”般的生活能否重新獲得。“劉郎未老,懷戀仙鄉重得到”,寫詞人第二次來杭州,“仙鄉”重現,發現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悅心情。“重得到”的是詞人特別值得“懷戀”的“仙鄉”道佛生活。在他經歷黃州的大劫之後,再次來到杭州,實是萬幸萬幸。最後兩句。寫詞人仍心有餘悸:怕只怕朝廷“因循”舊路,誣陷忠良,我東坡這次別離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劉郎今又來”,能不能再度見到“勸酒人”。然而歷史是無情的,真的應驗了。東坡自此以後再沒有到過杭州了:“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全詞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詞人第二次離開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復朝而又“懷戀”杭州。尤其引用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處,讓整個詞篇充滿了仙道色彩,從中可以窺見詞人驚魂未定的矛盾心緒仍未消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