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通用8篇)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通用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設計思想】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絕的成就,他以融會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氣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巍巍壯觀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並在生活態度、人格建構、審美高度等上給後世百姓、尤其是中國文人樹立了標杆。

  如何透過對該詞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導學生掌握詩詞鑑賞的基本技巧,是為基本設想;如何透過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擴大文字理解的範圍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為第二設想;如何透過文字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並走進作者的精神領地,尋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碼,充實心靈空間,是為第三設想。

  【教學目標】

  一、透過文字閱讀,認識詞人形象

  二、透過感悟拓展,提升審美能力

  三、透過鑑賞評析,領略中國文化

  【教學過程】

  一、文字匯入

  請學生比較“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場雨的工夫”,提問:你更喜歡哪一種說法?為什麼?

  板書:雨

  方式:漫談,由學生前後左右,三言兩語完成。

  點撥:前者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等;後者有了動詞,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即多了主觀意願、行動過程、生命痕跡等。

  說明:透過簡單議論,來啟用思維,最後引到“雨”,引到“蘇軾會怎麼看”,自然過渡到《定風波》。

  二、整體感知

  1、一讀:教師範讀(或錄音範讀),調動情緒,營造氛圍,正音正形;一問:就剛剛那題,東坡會怎麼回答?請聯絡文字來解釋。

  方式:由學生根據自己初聽本詞的最初感受來簡單回答,要求儘量在原詞中尋找回答線索。

  點撥:

  ——他沒躲雨。(小序中,詞中可見。順便解讀小序作用。)

  ——他說風雨皆無。

  ——他化了所有的風雨。

  2、二問: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麼?二讀:齊讀一遍,然後從文字中尋找與之呼應的句、詞。

  方式:小議,然後作答。

  點撥:

  ——沉著。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通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了,有幾分禪意。

  (可根據學生回答調整點撥語言和點撥順序)

  3、三問:詞中有禪意,蘇軾出世了嗎?你怎麼知道?他這首詞寫在什麼時候,當時背景如何?為何獲罪?以對這樣的背景來理解東坡,本詞應當如何讀(三讀)?

  方式:追問。

  點撥:

  (1)出世了嗎?沒有。根據他人生經歷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歲中進士,先是當判官,然後出任,先後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貶黃州還掛著個團練副使,出來之後,又先後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學士,後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最後被逐惠州、儋州,也還有個節度副使、別駕什麼的。

  (2)寫在什麼時候?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好多人都記得餘秋雨的這句話:蘇東坡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東坡。

  (3)請同學來談談蘇軾去黃州的背景。(知識連結:烏臺詩案。)

  (5)為何獲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轍)提示可多解。(推薦餘秋雨《蘇東坡突圍》,看如何從社會文化心理角度來闡釋東坡獲罪原因。)

  說明:三問三讀,以穿插背景知識來檢查學生的預習和積累,引領學生由粗略感知到內容理解,逐漸走近蘇軾,走進詞人細緻而豐富的世界。

  三、重點探究

  1、抓關鍵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想想這首短短的詞中,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尋找關鍵句子。

  方式:自由討論發言

  點撥:

  上片關鍵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雲飛渡,我自巋然不動。

  ——“誰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幾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風雨”,似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另一個版本。

  板書:任

  下片關鍵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轉身,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

  ——“也無晴”,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無風雨”,似是“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極佳呼應了;無一物,無風雨,空濛之感,濃濃禪意。

  板書:無

  由“任”到“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由沉著、瀟灑到空濛、超脫。

  2、抓關鍵詞: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麼?

  方式:學生靜思然後作答。

  點撥:“歸”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這種渴望退隱於江湖,悠然于田園之心是一種歸;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超凡拔俗是一種歸;

  ——“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3、比較鑑賞:這“歸”字讓你想到誰?蘇軾和他們能劃等號嗎?

  方式:追問

  點撥:

  (1)聯想莊子《逍遙遊》“御風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齊彭殤”等;聯想陶潛《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

  (2)不能劃等號。聯絡前面所說蘇軾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態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論詩,知人論文,蘇子宦海沉浮一輩子,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

  4、探究“歸”字:蘇軾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0多次。他要往哪歸?

  方式:教師提供拓展文字,學生朗讀議論感悟。

  拓展(1):“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

  點撥:吾鄉何在?在心安處。

  拓展(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

  點撥:人生如飛鴻踏雪,一切皆為偶然、虛幻,無論功名利祿,還是痛苦災難。所以還有什麼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於色還不同,“不形於色”是心裡有,而他是化了悲與喜。

  拓展(3):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

  點撥:別人以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頭卻發現他在呼呼大睡。可見心的江海遠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麼?

  拓展(4):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點撥:“九死而不恨”,心裡裝著什麼,才有這樣的胸襟?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脫!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東欄梨花》

  點撥: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社會是怎麼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他是謫仙人。蘇軾呢,春來秋去,盛與衰,他將人生看得幾清明,因為看透,所以通透。

  還可課後拓展以下詞作,以大閱讀量加深學生對蘇軾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此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萬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行香子》: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總結:他想歸哪兒?歸於心。不同於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於心。

  呼應第一環節“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要逃離人生。可是,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徵。所以蘇軾的瀟灑裡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板書:歸於心

  說明:此為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入於文字,出於文字,在對詞作鑑賞、拓展的同時,走近蘇軾靈魂,走進中國文化。教師的點撥都應該由學生的回答轉移而來,延伸而來。

  四、溫故知新

  我們以前讀蘇軾的詩文是不是都是這個感覺?請舉例。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點評: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點評: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美好祝願,人間情懷。

  《念奴嬌·赤壁懷古》:壯志難酬。

  《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點評:“歸”的味道已滲透其中。

  “任”也好,“無”也好,有風雨才有歸意。聯想蘇軾另一首詞《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天涯處處芳草處處可歸。心裡有就有。牆裡牆外,多情無情,面對一切悲劇,都能笑而歸了。

  說明:溫故知新也是一種縱向的比較,主要交給學生來回憶、品評,以形成知識的關聯和遷移。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蘇軾及其創作,立體全面地認識蘇軾;

  2、理解詞人複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繼續學習掌握一些常用的鑑賞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誦讀古詩文的技巧;

  2、反覆吟詠,感受詞的音律美;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美;

  3、指導學生學習鑑賞古代詩詞的方法: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蘇軾豁達豪邁的精神之美。

  教學重點:

  學習誦讀、鑑賞古詩文的技巧

  教學難點:

  1、透過誦讀感受蘇軾豁達豪邁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認識蘇軾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模擬高考試題匯入: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這首詞中,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回答。(4分)

  答案可在最後公佈,以留下懸念。(答案:詞人是一個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2、有人評價此詞是“於簡樸中見深意”,請聯絡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答案:詞中記敘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後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怎樣才能答好這樣的試題呢?那就是認真學習鑑賞古詩詞的技巧。今天,我們就以這首《定風波》詞為例來學習一些鑑賞古詩詞的技巧

  二、請同學們看教材註釋以及題記,瞭解〈定風波〉的寫作背景。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官)至黃州。同學們想一想:被貶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訪友人,天公不作美,卻在沙湖道中(遇雨),沒有雨具,大家極為(狼狽),只有他獨(不覺),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麼呢?蘇軾這個人真是……大家帶者省略號,放聲朗讀《定風波》

  其他材料:

  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待(依靠)於外的完成。客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南宋王灼《碧雞漫志》

  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遊學,常常不在家,蘇東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有一次讀到《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一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東坡問母親:他日兒要做範滂,母親能做範滂的母親嗎?他母親說,你如果能做範滂,我怎麼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呢!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烏臺詩案。他被貶到湖州時寫了謝上的表文“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表中的話被人摘取,以為他有誹謗朝廷之意。於是下到御史臺獄,那裡有柏樹,所以也叫柏臺,上有烏鴉,故稱烏臺。他寫的詩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差一點被處死。在這九死一生之後,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

  要以無生(忘記自己的得失利祿)的覺悟,才能夠成就更偉大的有生事業。

  三、首先要讀準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詞義無法把握的,請同學們提出來

  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勝:勝過、超過(盡、完 刑人如恐不勝) 蕭瑟: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遇雨的處所)向來:方才、剛才

  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怎麼比馬還要快呢?

  一蓑煙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說雨具先去了嗎?為什麼這裡還用“一蓑”呢?

  “輕”和“蓑”有疑問?

  同學們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

  四、賞析詞文: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雨,抓住雨怎樣的特點來寫的?

  雨驟風狂。

  2、“徐行”且“吟嘯”,描寫了詞人怎樣的心態?

  閒適、坦然的心態。

  3、“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4、過片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

  A、陽光總在風雨後。

  B、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著我們了。

  C、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D、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E、陰雨之後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5、“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然後完成匯入時試題。)

  五、課堂拓展:

  我們從蘇詞當中讀到了曠達豪邁的精神之美。然而,“無情未必真丈夫”,其實蘇軾在很多詞作中還表現出婉約的情感,請看《江城子》,這是一首悼亡詞,蘇軾追念誰呢?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帶著這種情感來誦讀全文?自由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江城子

  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借這首詞來悼念他的結髮妻子王弗,十六歲的王弗與比她大三歲的蘇軾結婚,婚後兩人恩愛,有道是恩愛夫妻不到頭,幸福的日子沒過幾年,就因病永遠地離開了蘇軾。轉眼間,十年過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夢,在不經意時,又襲上心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遺憾的是,死者長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經歷了多少風霜,於是“縱使相逢應不識”只因“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一切彷彿還在從前。可是種種情懷,不及細說,早已淚滿衣襟“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夢已逝遠,只能惆悵而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請聽——(再讀《定風波》)

  誦讀《江城子》跟《定風波》有明顯的區別: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總而言之,誦讀時要注意對作品風格加以仔細的體會,都是蘇軾的作品,卻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一首是豪放、灑脫、輕快,一首是婉約、沉鬱、哀怨;在誦讀的處理上(停頓、語速、重音、語氣)就要作出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傳達出作品的神韻。

  這兩首詞都體現了蘇詞題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夢中憶妻——所詠雖小意蘊甚深)對妻子的感情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執著,對仕途的寵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的】:

  1、瞭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

  ①標題《定風波》蘇軾

  ②蘇軾生平簡歷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嘉祐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其間因與王安石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罪,即“烏臺詩案”下獄,被釋後,謫貶黃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穎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斷革新。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這次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繼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

  蘇軾坎坷的一生有這樣兩句詩形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文學成就:

  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有獨到的成就。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傾注了畢業精力,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

  在寫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把遊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裡。擴大詞境,對詞起到開疆拓土的作用。

  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有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如《進策》、《思治論》等,尤其是敘事記遊的散文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是廣為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後《赤壁賦》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不過,蘇軾的人生經歷了許多波折,但並沒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如《定風波》

  二、教師範讀這首詞

  提醒:

  1、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嘯(xiào)一蓑(suō)

  三、整體講解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後的這幾年,他內心當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定風波》這首詞是借“道中遇雨”一事來抒寫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聽”~“任平生”)開篇連用“莫聽”“何妨”“且”三個詞,使一個在雨中長嘯,從容閒雅,且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自我形象躍然紙上。

  從“莫聽~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前行,視風雨為無物,表現得鎮靜、瀟灑。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為樂,一樣可以輕鬆勝過騎馬,表現出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當然這裡的“輕”字另有含義,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不是寫眼前景,而是寫心中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這裡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同時也暗含能頂得住人生風雨,說明他自然、曠達。

  下片:表現作者心境恬靜,聽任自然,曠達樂觀的胸襟。

  “料峭~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幾絲寒冷,山頭斜照、氣候不定,隱隱地透露出作者這幾年的劫後餘生中,餘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氣是陰是晴,政治風雨是寒是冷都聽任自然勇敢面對。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看剛剛遇雨之處,現在一切都歸於平靜(這裡應該說是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呢?只有坦然面對。一個字“歸”此時的主人公只想著“歸去”,這裡也許表現的是蘇軾的憂樂兩忘,禍福不驚的曠達,但也許表現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隱和逃離。因在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佛、道是相容幷蓄的,他崇尚老莊哲學、頌揚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因而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後產生隱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蘇軾一生始終沒有真的歸隱過,這說明即使嚴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還是儒家的思想觀念,他的歸隱,只能看作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裡寬慰,表達他曠達通脫的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語雙關,表面是說自然氣侯,實則說,人生風雨不定,政治風雨不測,但他淡化了甚至無視所有風雨,無視處境好壞,無視官職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現了他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脫俗的心態。

  綜上所述:這首詞記敘的是主人公出遊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對人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表達了作者灑脫,曠達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詞從表面上好像是寫自然風雨,但仔細體味,這裡寫的己經不是自然界的風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風雨,怎樣對待這旅途中的風雨人生,應該說我們從這首詞裡找到了答案。當然,蘇軾的曠達胸懷,隱含著詩人歷經政治磨難而終於醒悟的意味,他在《臨江仙》中寫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一名句,在這首《定風波》之前,可見在被貶黃州這段時期內,歸隱的思想在他思想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讀這首詞

  五、這首詞在寫作上的特點是:

  1、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隱喻寄託。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這是眼前景,但都隱喻著蘇軾的經歷,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風雨;竹杖、芒鞋、喻蘇軾被貶漁樵雜處,放蕩出水;“酒醒”隱喻作者經歷坎坷後對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無窮。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個不遇風雨,遇風雨怎樣面對,應該是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雨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在醒悟中超脫曠達。這些都滲透出他放開眼量,洞達事理,自我調節、曠達通脫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業

  1、聯絡蘇軾的一生探究他的曠達胸襟及超脫性格的由來,並討論從他身上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什麼(和學生互動)。

  蘇軾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鬢微霜,又何妨……”說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業。《江城子》;“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他在壯志難酬時還有許多感概。但宦海的風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獲得精神解脫,“歸去”,可見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曠達”“超脫”的性格來自於“政治風雨”來自於對人生空漠的看透和體驗。

  從他身上應該學習他對待人生的曠達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2、“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表現詞人無懼苦難,聽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

  3、背誦這首詞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4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正處於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美,浪漫情感的雅緻,而較難深入理趣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誘導,並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想聯絡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教學過程:

  1.匯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願。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並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瞭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會大意。並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髮言,老師點評,並設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徵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5.聯絡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6.思維拓展:你如何看待蘇軾的這種處事思想?面臨人生的風雨,你如何應對呢?

  7.總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後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8.作業:背誦本詞。

  課後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9.結束語: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鑑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現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裡組織的一次骨幹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鑑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徵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於我對於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過涵泳文字,我發現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後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後深入挖掘。後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乾脆。我根據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後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圖,最後歸結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資訊科技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鑑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乾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新的資訊科技,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質課堂!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合作探究,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朗讀詩詞,體會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訊);朗讀法(指名讀、分組讀);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溫故知新法:以接龍的方式,回顧學過的蘇軾詩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一首詩詞,看看這首詩詞蘇軾又為我們展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呢?(板書:定風波—蘇軾)

  (二)初讀詩歌,初悟情感

  1、教師伴樂範讀;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回答初讀的感受。

  (明確:從詩中能夠感受作者的積極與樂觀。)

  (三)品析語句,深入情感

  1、自讀小序,提問:從小序中你瞭解到哪些資訊?

  明確:作者遇雨,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人物:拿著雨具的僕人和蘇軾。

  2、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明確:《定風波》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所做。

  3、你們是從哪裡感受到蘇軾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的?以語文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板書:曠達)

  明確: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提問: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樣的雨呢?

  明確:“同行皆狼狽”“穿林打葉聲”。能夠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聽”“何妨”這兩個詞語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樂觀,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處之,“我行我素”。(板書:莫聽、何妨)

  ③“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杵著柺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騎馬覺得輕鬆。並不是作者身輕,而是心輕,體現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書:輕)

  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過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4、看來同學們都已經體會到作者的曠達的人生態度,再次有感情朗讀詩歌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呢?

  明確:

  “雙關”:“風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風雨,也是人生當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見大”:一件小事卻傳達出獨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拓展:手繪蘇軾遇雨的情景,進行展示,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

  小結:全班齊讀詩詞,結束課堂。

  作業:背誦詩歌;完成手繪圖,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首詩詞,因而重在朗讀。本節課的教學以情感基調為切入點,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曠達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環節設計了“手繪圖畫”的環節,實現各學科的聯結,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的】

  1、感受詞人的形象,知人論世,瞭解蘇軾生平經歷及思想。

  2、背誦本詞積累名句。

  3、學習詞人樂觀曠達坦然的人生態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提升學生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曠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舉例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1、播放鄧麗君的歌曲《但願人長久》,營造教學氛圍。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聽的這首歌是哪位詩人寫的詞嗎?

  對了,就是蘇軾。蘇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有著怎樣的'偉大胸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定風波》去尋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板書: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三蘇: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

  蘇軾生活在宋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變法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弊端反對變法;變法失敗,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當權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可取之處支援變法,受到了雙方的排擠和打擊,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李定等人誣告將他以“謗訕新政”“毀謗君相”之罪彈劾入獄,被囚於烏臺,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結果20多人受到牽連,坐牢103天,蘇軾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期間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訊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燻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還曾寫下絕筆詩。

  最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裡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幾個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黃州城東三十里,時值春天,陰晴不定,出門時,風和日麗,於是讓帶著雨具的家僮先行。卻不料途中轉陰,進而風雨襲來。大家淋得狼狽,而東坡渾然不覺,從容不迫地一邊吟嘯一邊慢步前行。不久雨散雲收,斜陽復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這首《定風波》。

  三、賞析小序

  (板書:鑑賞詩歌三步曲:讀(文)、析(情)、探(法))

  我們先來讀一讀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裡交代了哪些資訊?

  交代了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雨、晴)、人物(拿著雨具的僕人、蘇軾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寫作緣由(因為途中遇雨引發感慨而寫)。

  此詞是“因事感懷”,特點:作者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

  (板書:蘇軾遇雨)

  四、朗讀(誦讀要求)

  1、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2、讀出情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

  3、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師生合作探究解讀文字

  1、請同學們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詞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

  上闋:寫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闋:寫雨過天晴後的心理感受。

  2、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閒適、輕鬆、自如

  3、賞析“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1)雨是什麼樣的雨?何以見得?

  大,能聽見穿林打葉的聲音;同行皆狼狽可見應是疾風驟雨。

  (2)作者在疾風驟雨中“吟嘯徐行”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

  泰然從容,視風雨為無物

  (板書:泰然從容)

  4、賞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輕勝馬?為什麼作者覺得它輕勝馬?

  不是。心態好:樂觀曠達

  (2)“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披著一襲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鍵?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雲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4)這的風雨單指自然界的風雨嗎?

  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難和困難,即人生風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難困境。

  (5)“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樂觀自信、飄逸豁達的態度和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以及不為現實所束縛的心境,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和麵對人生中的“風雨”的人生態度。

  (板書:樂觀曠達)

  5、賞析“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剛剛還急風驟雨,現在卻斜照相迎給我們什麼人生啟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雖然變幻無常,但陰雨之後必有陽光(陽光總在風雨後)。

  6、賞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晴”和“雨”分別喻指什麼?

  “晴”喻人生順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為什麼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想表達什麼?

  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一樣坦然面對,從容接受。

  (板書:坦然接受和麵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

  沒有,一切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

  (4)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麼?

  “歸”。全詞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

  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情。”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小結: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在一切都歸於平靜。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慮:東坡為何不躲雨?

  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廟堂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徵。所以蘇軾的瀟灑裡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2、下闕中的“歸去”,讓我們想到誰?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遠離塵世。

  “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表現了詩人曠達心態和歸隱意向。

  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據統計,蘇軾現存詞作中,“歸”字出現了一百餘次,但終其一生,蘇軾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他一生宦海沉浮,剛直如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撐他的是什麼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為民請命的道義擔當。

  (背景)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來沒拋棄過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道家的思想又佔上風,而道家講的是無為,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要逃離這個社會。

  (板書: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3、從這首詞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麼?你以後準備怎樣對待你的人生?

  對待人生要有曠達的襟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沉淪。

  小瀋陽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寶貴,既然上蒼在又一個早晨讓我們又一次睜開了眼睛,那麼我們就應該像蘇軾一樣用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去坦然接受和麵對睜開眼後看到的一切,無論是晴天,還是風雨天。

  七、小結

  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抒發感情的?——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一語雙關,將自然風雨和人生風雨相類比。

  以小見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板書: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定風波》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並進而借雨後“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託隱逸江湖後就無掛累於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體現詞人在自然風雨中鎮定自若、在仕途風險中泰然處之、在痛苦中曠達自解等複雜而深微的情懷。表現了一種醉醒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

  蘇軾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道路難免坎坷曲折。汪國真有詩曰:“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環境可以影響心境,心境也同樣也可以影響環境。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做到灑脫,且行且歌。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八、作業:

  1、背誦本詞

  2、請以《東坡先生,我想對您說……》或《從蘇詞看人生》或“我看磨難”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九、板書設計

  定風波蘇軾

  事:蘇軾遇雨

  懷:遇事要泰然從容、樂觀、曠達

  坦然接受和麵對人生中的挫折、磨難、逆境

  表現手法:比喻、一語雙關、以小見大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複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瞭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並結合註釋瞭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後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鑑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後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 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詞作 描寫 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 形象的動作描寫 挽弓勁射的英雄抗擊外敵、保家衛國 狂 豪放派

  3、婉約派 詩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 細節描寫 對昔日那種和睦融洽、幸福美滿的夫妻生活的追憶和嚮往 此時無聲勝有聲 移情入景 悽清哀傷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賓士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詩人“聊發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他由打獵激發出來的衛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2)表現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透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藉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透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悽清哀傷”的意境。

  (3)語言風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最佳化探究》相關練習。

  蘇軾《定風波》語文課教學設計方案 篇8

  學習目標:

  1、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4、背誦整首詩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法指導:

  從鑑賞詩歌人物形象角度鑑賞詩詞

  知識連結:

  1、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了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做。

  學習過程:

  一、匯入

  二、誦讀感知

  1、誦讀注意事項

  2、聽錄音學習誦讀

  3、學生自由誦讀,瞭解作品內容

  注意:狼狽 已而 料峭 蕭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資訊

  三、(合作探究)鑑賞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見,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及理由。

  2、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人生態度、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形象。學生髮表各自見解(見PPT)

  (1)從上片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偶遇大雨的什麼態度?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蓑衣”與“煙雨”何所指?

  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與“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否矛盾?怎樣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情”這句話?這時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4)有人認為此詞是“曠達人語”有人認為是“歸隱人語”,你對此怎麼看?“歸去”是歸向何方?

  3、背誦整首詩詞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知人論世”鑑賞詩歌的方法,瞭解作者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透過對眼前風雨等閒視之的描寫,抒發從容面對人世沉浮的胸襟氣度。

  學習偉人,以偉人為榜樣,讀書學習,培養愛好和特長……願我們的內心都能擁有一件應對人生的法寶……

  五、作業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有的人從包裡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雨傘,頂著風雨前行;有的人不懼風雨,匆匆趕路;有的人站在屋簷下等著風雨停歇;有的人雖沒帶傘,卻依然在風雨中漫步。

  面對這一生活場景,你更認同哪一種處事態度?請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資訊。

  板書:

  穿林打葉 (眼前風雨)

  一蓑煙雨 (人生中風雨)

  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淨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