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課文《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下面是課文《桃花源記》教學設計,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所寄託的社會理想。

  2.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文意,瞭解“世外桃源”的故事,並能加以複述。

  3.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體會文中語言簡潔而含蓄豐富的特點,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4.發揮想象,改寫文章,培養自己的想象力。

  學習重點

  1.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並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託的社會理想。

  學習難點

  理解文所寄託的社會理想。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兩課時。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翻譯課文,初步感知文章文意。

  2.反覆閱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揣摩文中寄託的社會理想。

  3.查詢資料,蒐集有關陶淵明生平與事蹟的資料。

  4.在閱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學習筆記上。

  (二)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自查的資料講述,老師作補充。

  三、學生與教材對話

  聽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圈點勾畫出重音,並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四、學生與學生對話

  1.小組自由練習朗讀,並在預習的基礎上合作疏通文章。

  2.全班齊讀,要讀出感情,注意語氣節奏和重音。

  五、學生與老師對話

  把你們小組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所不能解決的語句、詞語提出來。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六、師生與教材對話

  本文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板書:逢源→訪源→辭源、復尋

  七、課文內容再現

  假如有一個人問你“世外桃源”的故事,你應該怎樣向他講述?

  八、背誦比賽

  1.老師指導背誦方法。

  2.學生自由背誦。

  3.比賽擂臺。

  4.全班齊背。

  九、課堂反饋檢測(印發資料)

  十、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2.全班齊背課文。

  3.匯入語:在大家的背誦聲中,美麗的桃花源又呈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腦中,《桃花源記》自問世以來,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會的代名詞,人們嚮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麼地方?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展開討論。

  二、研讀與欣賞,精讀與精講

  1.桃花源美在哪裡?[自然環境美、生活環境美、風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桃花源自然環境的美、生活環境的美。(師可先做示範)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現桃花源人接待漁人的場面,展示風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麼美好,桃花源人為什麼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漁人來過一次,回去時又“處處志之”,按理說,應該找得到,怎麼就找不到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文章最後寫找不到桃花源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過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也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的嚮往。板書:理想社會與現實社會相矛盾。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源記》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跟隨作者陶淵明領略了桃花源的獨特美景,也進一步瞭解了陶淵明。雖然他嚮往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帶有很大的侷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作業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1.用現代漢語改寫這篇文章,描繪出文章描寫的景物與情景。

  (提示:改寫並非翻譯,改寫是根據文章提供的情景進行再創造。)

  2.文中並沒有對漁人與桃源人的語言進行描寫,發揮你的想象,根據課文的內容,把桃源人接待漁人的.對話情景寫出來。

  第二課時作業

  1.課外拓展閱讀:閱讀《桃花源詩》,進一步瞭解作者理想的實質。

  2.查詢古詩詞中描寫桃花源的詩句,並摘抄下來,加以積累。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曾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田園詩人。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由於社會動盪,早年一直沒有出仕,後為貧窮所迫,陸續做過州祭酒、參軍、縣令等一些小官。為官期間,爾虞我詐的官場使他認識到社會現實的黑暗,終於從彭澤令任上棄官歸田。

  陶淵明受時代思想和風氣的影響,早年就有愛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滅後,他選擇了潔身守志、棲身田園的道路。陶淵明歸隱後親自參加了勞動,與下層人民有了較廣泛的接觸,同時對自然也更熱愛了。在此基礎上,他寫出了大量讚美田園風光、讚美農村純樸勞動生活的詩篇。由於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

  陶淵明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平淡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後恬淡的心境與情趣。在表現方法上,這些詩歌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少見華麗,但這並不意味著平淡無味。在田園詩平淡的描寫中蘊含著陶淵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愛,表現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時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徵,且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徵。

  陶詩還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現出不平凡的意境,這種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諧,往往令人神往。這些藝術特色突出表現在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中。詩中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

  陶淵明雖棲身田園,卻仍未忘懷現實,也未消沉頹廢,這種執著於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體現在詩歌創作中就形成了陶詩的另一種風格:豪放曠達的“金剛怒目式”,如《詠荊軻》等詩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憤雄壯的風格。

  雖棲身田園,陶淵明仍無法逃避現實,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仍困擾著他。現實的黑暗、醜惡,自身的經歷的痛苦和艱辛,以及農村的凋蔽、荒蕪,便引起詩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於理想境界,希望有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會。基於對幸福安定生活的嚮往,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作品,這些文章質樸自然,有真情實感,言淺意深,深為後世推崇。宋代作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陶淵明對後世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