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說課教案《桃花源記》

初二語文說課教案《桃花源記》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透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螢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

  句式:這裡的……美,你看(聽)……。

  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透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

  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螢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裡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裡的統治者是誰?門在哪裡?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裡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約6分鐘)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透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透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絡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薰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約5分鐘)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透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

  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

  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透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約2分鐘)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透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自然美 :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人

  桃 間

  花

  源 樂

  社會美 : 和平恬靜 怡然自樂 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