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通用8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通用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分步品讀——積累遷移。學生學: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

  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①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②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③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透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螢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裡的……美,你看(聽)……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透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螢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裡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裡的首領是誰?衙門在哪裡?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裡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透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透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絡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薰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透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①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②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透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③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透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記》說課稿2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五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2、學情分析

  3、學習目標的確定

  4、重點難點的確定—確立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桃花源記》是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記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翻譯全文。

  2)、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4、說教學重點、難點

  雖然是初三學生年級學生,同樣需要積累文言實詞,另外對於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學方法

  1、賞讀結合法朗讀是學生獲得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讀課,以“賞”為突破口,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獲得語感,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體會作者渴望的理想社會。

  2、創設情景、想象法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討論探究法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是: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三、說學法

  1、朗讀賞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創設法

  教學手段

  1、音訊、與課文相關的圖片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

  具體操作如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投影顯示陶淵明的詩《飲酒》其五,讓學生讀並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如此學生既可以溫故,老師又可以自然地匯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並板書課題及作者。

  2、簡介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今九江)人。陶少年則有“大濟蒼生”之壯志。29歲才處仕。在39歲時,方為彭澤縣令,在官80餘日,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便結束仕隱不定的生活,走上了歸田的道路。死後諡號“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3、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獲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瞭解課文大意。

  2)讀:A、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來讀。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教師同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絕境、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B、“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讀課文,讀懂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4、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帶領學生走進自然美的桃源

  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的描繪。

  首先讓學生個別地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

  A、解釋下列文言字詞:

  豁然開朗交通古義()今義()

  B、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螢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

  C、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的又是怎樣的畫面?同時,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透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引領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

  1、“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

  2、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裡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更進一步地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裡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5、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透過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討論來突破,同時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透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具體做法: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請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絡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

  1)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

  2)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5、歸納總結:

  透過前面學習,學生們對文章的認識已開始從感知形象認識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透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

  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

  1)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2)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通透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3)背誦你最喜歡的段落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心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6、課堂達標。透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對文章有個回顧與反思。

  1)用一個成語()概括本課的內容。

  2)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詞義的不同:

  妻子古義()今義()絕境古義()今義()

  3)默寫描寫桃花源自然風光及社會風尚的句子?

  6、課後延伸:

  我將透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或者陶淵明歸隱後的其他詩作。

  五、說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自然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社會美:和平恬靜怡然自樂

  此板書直觀,簡潔明白,充分體現了文章的主要脈絡,學生能從中抓住要點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桃花源記》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桃花源記》編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是講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本單元透過對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詩的鑑賞,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古詩文的能力,使學生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

  2、教學背景分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陶淵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戰亂頻繁,生靈塗炭,作者因不滿現實的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景美人樂,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作品寄託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二、教材處理

  1、教學目標的確立及其依據

  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各門課程都在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相關作品

  整體感知,把握課文

  透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能力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4)創新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人格

  2、課程資源的重組: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相關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為了加深對作者寄情山水一類詩文的印象,補充分析了陶淵明另一篇作品《飲灑之二》同時介紹到另一位田園詩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過故人莊》。

  3、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主要是進行第二課時閱讀分析,基於學生從小就對古詩文有較好的基礎和興趣這一點,採用研究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做法如下:

  (1)設定疑問,放棄權威思想,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2)延緩判斷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3)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允許學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結論。

  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了多媒體課件做為輔助教學。

  四、教學流程

  (一)複習提問:

  1、作者陶淵明:[課件]

  2、相關的田園作品:[課件展示]《飲灑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詩人《過故人莊》

  4、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課件]

  [設計意示圖]:透過複習提問,對歷史上的寄情山水一類詩人及相關的知識予以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匯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幻燈片出]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學習。

  <二>[設問]文章的線索和順序:[課件]

  [設計意圖]透過對文章的線索及順序的疏理,使學生對文章的脈絡有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課件演示]

  ①在課文中讀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圍的美……B源內的美……

  [設計意圖]:透過該問題的設定,突出重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設問]:古文文字簡約,蘊含卻極其豐富,寥寥幾句,向我們展現的是美不勝收的桃源美景,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現代漢語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繪時抓住具體的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儘可能採用一些貼切的修辭,最後以抒情結束你的描寫。

  [設計意圖]:一位同學描繪,另一位同學點評,在此基礎上,再請另一位同學描繪,最後教師評價,總體上肯定、鼓勵,並提出建議,透過此教學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理解和體驗,實現研究體驗式教學法。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

  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點拔:聯絡當時桃花源外的社會環境來思考

  [設計意圖]:透過該討論題的設定,反饋對上節課內容的理解,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現代漢語加以複述。

  [設計意圖]:加深對桃花源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設問]: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作者藉此文表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一意圖。

  三、鞏固練習:

  關於理想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

  討論、確定:課件打出。

  2、[設問]: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設計意圖]:發展學生個性,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幻燈出示關於理想的名言:

  A、理想並不能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__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茲

  四、[課件]:作業

  五、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桃花源外

  人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桃花源記》說課稿4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環節、說重難點、說效果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說學生

  該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群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於美的鑑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影象與畫面的質感。

  三、說教學手段

  因為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採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透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並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採取想象法,透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說教學環節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徵的意義,並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匯入,擷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後帶著問題走進課文(便於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影片或音訊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後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後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並選出代表,說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瞭解陶淵明,瞭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於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並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說效果

  透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並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為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採取寫作文或讀後感的方式,然後,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的道理。

  《桃花源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這一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瞭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一,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2.課文內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語一一世外桃源,無人問津,皆出自於此,詩人所描繪的“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更是那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時代的人民所追求與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虛構的,但它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為人所傳誦的重要原因。

  3.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並背誦一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絡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說(寫)一段話。

  由於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為重點目標,第③為難點目標。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知識面窄,沒有預習的習慣,但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較易接受,從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慾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級這個班比起其他班來,在這方面更是參差不齊,從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容易因此出現冷場的場面,對於這一點,教師應滿懷激情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從而取得預期目的。

  三、教法與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於最佳化課堂教學,不利於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採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透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彙、解說,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c

  (二)學法:

  1.朗讀法,古文重在多讀,讀順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樣更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易背誦。

  2.討論法:透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讀寫結合法:課文結束前,讓學生根據書中對桃花的描繪,訓練學生遷移能力,透過寫或說出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描寫事物。

  四、教學程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最佳化課堂過程為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著重於“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一)匯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一點,透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一位學生解釋一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後,順勢讓其說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一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說寫成“園”。然後瞭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為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一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註解①,簡單瞭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後利於複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於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注意正音、節奏感,並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儘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髮揮主體性的同時,注意起到一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為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敘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並背誦第一段。

  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一方面是為過渡到下一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一段。

  (六)聽說訓練

  透過對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說)一段話。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說)一段話。

  《桃花源記》說課稿6

  大家好,我是山東莘縣實驗初中的一名語文老師,我叫趙妹芳,我執教的課題是《桃花源記》。非常感謝您認真投入地陪伴我度過了45分鐘,也真誠地期待著您的批評和指導。

  “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一直是我的追求。語文課堂力求趣味性。有了興趣,學生才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慾望,才能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作為快樂的享受。而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321教學模式的推廣,讓這種願望變成了現實。

  教學這篇名篇,我依然遵循“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踏踏實實地上好這一節課,力求使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有能力訓練上的提高。

  為了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我引導學生反覆讀課文,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問題彙總起來,準備在展示課上合作交流。然後學生自主預習開始。讓學生充分的自主預習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將會終身收益。

  學生在自主預習後,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小組內自主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板書在黑板上,以便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實現了“兵教兵,兵練兵”這種“傳幫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互動中實現了知識的共享。

  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確定展示課的內容,從而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而大家看到的這節課就是交流展示課,在展示課上,小組內首先討論已經板書在黑板上的疑難詞句,部分疑難問題在小組內已經內部消化,而小組代表分別進行展示時,是以搶答和點號的方式進行的,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大家勇敢地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南排的同學真棒,非常活躍,希望北排的同學給自己爭取展示的機會。”“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很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有沒有更精煉的語言來表達呢?”“很棒,北排的同學都站起來了!”“咱先把機會讓給牛君文。”“牛君文是小組六號,但他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他有時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讚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勇氣被激發。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解釋疑難並溫故知新。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然後,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桃花源的美麗和寧靜,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你認為桃花源怎麼樣?你是從哪裡讀出來的?請用原文回答。”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並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後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後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丟擲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裡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後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後,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並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

  最後,學生聯絡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並不太平的資料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節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自此,完成了我們321教學模式中的三個教學環節: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反饋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又體現了兩種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平等對話,落實了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實現了一個最終的目的:那就是“落實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這就是我們的3·2·1教學模式。

  因本課採用的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所以,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文章內容疏通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逐步完成了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平等對話,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有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讓語文課堂靈性飛揚。

  當然,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根據語文教學中不同的文體要求,每堂課的教學流程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不變的是我們對課堂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的執著。

  謝謝大家!

  《桃花源記》說課稿7

  【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並透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新課標註重學生閱讀淺顯文言的能力,這篇課文正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鞏固,為今後的文言學習大有幫助。

  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學生應在文章的學習中,體會到文言註釋的重要性。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熟讀成誦;能夠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

  過程與方法: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養想象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彙,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說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並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藉助工具書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和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法】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將適時採用點撥、提問、評價的教學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與文字對話,與同學與老師對話,指導學生透過品讀,分組討論來關注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形象,我將運用多媒體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的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在學法上,我將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法指導,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基礎,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朗讀法讀懂課文,用圈點勾畫法來分析難點,用討論法來學習文章重點,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認識、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會以“美”為突破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習的興趣,這樣更利於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疏通文意。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透過聽範讀錄音、自由朗讀、齊讀等方式,更好的進入情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在字音、句讀方面提出要求,並指導語調、節奏等。

  2、學生自由閱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疏通文意。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若仍不懂,則提交全班一同解決,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瞭解文章線索,透過這幾遍的讀,學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線索,即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三段,啟發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進入桃花源後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

  接著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結合文字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創造性的描繪。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再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裡生活的美。這樣學生既發現了“美”,又創造了“美”。

  在學生講述之後,我將進一步提問:衙門在哪裡?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激發學生的熱情,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接下來,便進入了拓展延伸的環節。我會提出問題: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嗎?作者為何會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

  學生展開討論,自主發言,從而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時,還能將鍛鍊學生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補充,充分體現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佈置作業

  新課改提倡開放性的作業,因此針對本節課我預留了以下兩個作業。

  1、學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文章。

  2、拓展閱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瞭解陶淵明。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說課稿8

  第一、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語文初二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今天把它作為一節複習課來上是希望讓學生能對文言知識進行再積累、再鞏固的同時學會一些複習文言文的方法,這對今後的文言文學習都大有裨益。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理清本文的線索,把握課文內容。

  (2)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歸納文言現象

  (3)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3.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分析教法。

  (1)這節課主要採用問題導引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於已經學過的文言文,學生對於文中的字、詞、句子以及課文的內容,都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放開手讓學生去識記字詞句子的解釋和翻譯的同時,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並互相補充、完善。老師略起指導性作用。從而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對於課文內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採取問題導引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閱讀中思考,努力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另外組織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瞭解內容、歸納整理、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透過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具體的教法有:

  一、激發興趣法。文言文的複習課相對比較枯燥,所以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於是我在複習課文之初先回顧課文的線索和主要內容,以便幫助學習儘快進入課文。緊接著面向全體學生檢查課文背誦,以喚起學生的整體感知,同時採取男女生背誦接力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比如對文言現象的整理過程,學生討論歸納交流心得,老師就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並對學生展示的討論成果給予肯定性評價。師生共同營造平等交流的氣氛。就極大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分組討論歸納文言現象並上講臺整理這一環節的設定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合作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做一回小老師,去感受“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快樂和成就感。

  三、問題引導法。是指設定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重難點。本文中對於主旨的理解與把握是難點。因此我採用問題引導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其優美、祥和的特點,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將二者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陶淵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從而理解作者寄託於此的社會理想。這樣引導可以避免學生生硬機械的背誦主旨,而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把握。在此環節中,讓學生看圖描述畫面內容,而後在文中找出對應的原話,其目的是努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為了讓學生對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是為了讓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其寫作能力,從而設定了“寫出你心中理想的家鄉”一個環節,希望透過這一環節拉近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積極上進的人,進而完成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第四、板書:(力爭新、實、精)

  桃花源記:

  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

  情節發展:發現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

  寄託的理想: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嚮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