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詩註釋翻譯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作品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⑶,下者飄轉沉塘坳⑷。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⑸。公然抱茅入竹去⑹,唇焦口燥呼不得⑺,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⑻,秋天漠漠向昏黑⑼。布衾多年冷似鐵⑽,嬌兒惡臥踏裡裂⑾。床頭屋漏無干處⑿,雨腳如麻未斷絕⒀。自經喪亂少睡眠⒁,長夜沾溼何由徹⒂!

  安得廣廈千萬間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⒄,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⒆!

  詞句註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裡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溼:潮溼不幹。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計程車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白話譯文

  八月裡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柺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溼,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作品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裡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裡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充套件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充套件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溼”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讀者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透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名家點評

  宋代黃澈《溪詩話》:老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雲:“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樂天《新制布裘》雲:“安得萬里裘,蓋裹週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新制綾襖成》雲:“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皆伊尹身任一夫不獲之辜也。或謂子美詩意寧苦身以利人,樂天詩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較之,少陵為難。然老杜飢寒而憫人飢寒者也,白氏飽暖而憫人飢寒者也。憂勞者易生於善慮,安樂者多失於不思,樂天宜優。或又謂白氏之官稍達,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語在前,而長慶在後。達者宜急,卑者可緩也;前者倡導,後者和之耳:同合而論,則老杜之仁心差賢矣。

  明代李沂《唐詩援》:“‘安得廣廈千萬間’,發此大願力,便是措大想頭。”申鳧盟此語最妙。他人定謂是老杜比稷、契處矣。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子美七言古詩氣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觀。力厚,澄之使清;氣大,束之使峻:斯盡善矣。

  明代許學夷《詩源辯體》:《茅屋為秋風所破》,亦為宋人濫觴,皆變體也。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鍾雲:“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譚雲:“惡臥”,盡小兒睡性(“嬌兒惡臥”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廣廈萬間”,“大庇寒士”,創見故奇,襲之便覺可厭。……“嗚呼”一轉,固是曲終餘意,亦是通篇大結。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元氣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襲也。“自嘆息”三字,直貫注結處(“歸來倚杖”句下)。“風”字帶收前半(“風雨不動”句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則詩亦可不作。朱鶴齡曰:白樂天雲:“安得布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同此意。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起五句完題,筆亦如飄風之來,疾捲了當。“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狀,筆力恣橫。單句縮住、黯然。“俄頃”八句,述破後拉雜事,停“風”接“雨”,忽變一境;滿眼“黑”、“溼”,筆筆寫生。“自經喪亂”,又帶入平時苦趣,令此夜徹曉,加倍煩難。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矯尾厲角之勢。……結仍一筆兜轉,又復飄忽如風。《楠樹篇》峻整,《茅屋篇》奇奡。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邵子湘雲:此老襟抱自闊,與螻蟻輩迥異。詩亦以樸勝,遂開宋派。蔣弱六雲:此處若再加嘆息,不成文矣。妙競推開自家,向大處作結,於極潦倒中正有興會(“安得廣廈”句下)。還說窮話,妙(“風雨不動”句下)。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廣廈之庇,轉說到獨破不妨,想見“胞與”意量。末二句,有意必盡,惟老杜用筆喜如此。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後段胸襟極闊,然前半太覺村樸,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四語,及“驕兒惡臥踏裡裂”語,殊不可學。

  清代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曰:沉雄壯闊,奇繁變化,此老獨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