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唐詩註釋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作品簡介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曾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作品原文

  破山寺後禪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注:此處“曲、竹”、“俱、都”和“但餘、惟聞”是兩種版本,請大家不要無謂的更改!

  詞句註釋

  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裡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⑼但餘:只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白話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作品鑑賞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詣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闢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歎。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閒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閒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作者簡介

  常建,大約是長安(現在陝西西安)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字號不詳。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現存文學作品不多,其中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較為著名。

  拓展: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詞賞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中考預測】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 這首詩描繪了禪院幽靜、脫俗、自由、沒有人世煩惱的景象。

  2.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極好,好在哪裡?

  答:空字把詩人由於身處幽靜、脫俗、自由的禪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種種人世煩惱都除去、心胸寬闊、俗念頓消的純淨的感受生動地現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