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軾《題西林壁》中詩句的辨析

對蘇軾《題西林壁》中詩句的辨析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去在課本上讀蘇軾《題西林壁》這首詩時,第二句詩是“遠近高低各不同”,近讀吉林攝影出版社出版的歷代小楷精品《祝允明書東坡記遊》裡面記載的蘇軾《題西林壁》中的第二句是“到處看山了不同”。初看意思差不多,但是,細品就顯出差別。“到處看山了不同”卻有了詩歌的強烈的意味。而“遠近高低各不同” 是想把意思淺顯明瞭,但是放在整首詩裡,就感覺太蒼白、太直露、太理性化了,完全是在作一種示範性的邏輯判斷,缺乏審美主體的一種活動空間。仔細領會、反覆吟誦就會感覺到兩句詩的不同了。“到處看山了不同”,審美主體“我”到處觀察過後,方才感覺到它們的層次、色彩、景物特徵,每個地方都不同,這個“了” 是完成時;“遠近高低各不同”,沒有這個“到處看”看後所思考比較的這麼一個心路歷程、一種完成時態,缺失了審美的這麼一種切近身臨的氛圍,因而就缺失主體參與的“本真”意味。作為詩是要喚起讀者的想象力,喚起讀者的經驗(或體驗),進而開啟讀者發現的天賦,喚起閱讀者的審美能力,啟迪欣賞者的創造能力。最近,讀聞一多先生詩論,覺得他講的詩歌的“意味”的美學觀點,完全可以用來闡釋“遠近高低各不同”與“到處看山了不同”的表達效果的高下與優劣。符合環境和氣氛的語境,往往顯示出特別的味道,就像紅樓夢裡的幽燕語境,體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味兒一樣。清代李東陽論詩說,“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而難於感發”。他又說,“詩貴情思,而輕實事”。“到處看山了不同”,在情思上勝過“遠近高低各不同”;而“遠近高低各不同”比較側重實,太實、太直減損了情思流露,且與首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語體風格不相適應。至於詩歌裡第一句第二句裡出現相同的“看”字,筆者以為,正是這兩個“看”字,才格外增加了後兩句詩的感悟,從而顯示出了全詩的豐富韻致。李白在《望廬山瀑布》裡也主要透過“看”、“疑”,即由視覺至於想象的形象思維過程來表現廬山的絕美景色特徵的。

  我沒有到過廬山西林壁,不知後人是否也在西林壁上刊刻過此詩。但是,我想,祝允明作為著名的書法家,他對蘇軾的人品和詩文是非常稱頌的,以至於專門用小楷書體錄下蘇東坡這篇珍貴的記遊文字。由此,筆者揣,這首詩是受當時印刷術的限制,文人在傳抄過程中遺留下的差異。指出這種差異,讓愛詩者去自辨、解讀與欣賞詩歌表達的微妙技巧與手法;讓出版者弄清作者蘇軾當時的原始表達(原創)模樣,還原這首詩的歷史面目,算是對古人當時著作權的尊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