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通用15篇)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通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 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 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 匯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 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 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那麼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4. 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 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 自由讀詩

  3. 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麼體會啊(自由說說)

  4. 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麼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 解讀第二句

  A. 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麼?

  B. 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 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 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 自由讀

  2. 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 齊背

  (四)拓展訓練

  1.複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後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畫面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詩句,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詩句的語言美,體驗情感美,領略形象美。

  4、感悟詩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難點:

  領悟古詩的哲理美。

  教學準備:

  ppt課件

  一、激情匯入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 師:今天,讓我們跟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

  (課件播放廬山圖片)

  師:欣賞了這些風景你有什麼感受?

  生:美

  師: 是的,廬山山高水深,雲霧瀰漫,古樹參天,鳥語花香,流泉飛瀑,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所以吸引了無數的文人

  墨客到此遊玩,唐代的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裡就寫下了一首經典古詩《望廬山瀑布》,誰來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之後來到了廬山腳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那他寫在哪呢?請看大螢幕。

  (出示課件13: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師:是的,因此這首詩的名字是——(引導學生讀題目)板書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誰來讀讀這個題目?

  (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題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課件14: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課件15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二、初讀古詩

  師:瞭解了詩人,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1、同學們,以前我們學了很多古詩,誰來說一說讀古詩有哪些要求?

  3、同學們,我們讀詩歌時要有節奏、有重音、有感情

  課件出示幻燈片16:指導朗讀朗讀:這首詩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感,比如遠稍強,近高更強,低稍強,或者遠強近弱,高強低稍弱。

  (1)學生練讀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師:老師範讀,生練讀一遍

  (3)齊讀。

  師:男生聲音洪亮,有節奏;女生清脆,柔美。讓我們一齊讀讀。

  三、反覆讀詩歌,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同學們,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反覆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 生反覆讀

  1、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

  預設1、學生說不出橫看、側看的廬山,教師就引導:從橫看廬山你讀出什麼畫面來?從側面呢?

  預設2、學生能說出

  (引導學生把畫面說完整。山嶺和山峰的樣子) 出示課件17

  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著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師:你真是個很有想象力的孩子。從哪裡讀出來的?你給大家讀讀好嗎?

  (2)師:剛才某某同學把看到的畫面透過朗讀表現出來。你們也來試試好嗎?

  2、師:讀得真好,老師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在眼前了。從其他角度看廬山,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預設1、學生不會說,師:同學們,可能大家沒有去過廬山,沒有欣賞過廬山的美景,現在陸老師就給大家欣賞一些廬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出示課件17—26

  預設2、遠看—— (崇山峻嶺,連綿不斷)

  生:雲霧繚繞,什麼也看不清了。

  師:近看又如何? (一座或幾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站在高處(白雲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腳——(懸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3、師:孩子們,為什麼同是這座廬山一會看到的是嶺一會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麼善於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師:詩人從橫側遠近高低去看廬山,(板書:遠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課件27 )這些畫面作者是透過哪句詩來表現的?

  師:請讀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課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師:當大詩人蘇軾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發出怎樣的感嘆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示課件28 (板書:不識——真面目 只緣——此山中)

  師:從字面上看,緣字是什麼意思?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生: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置身在廬山中。

  5、師:理解了這個句子的意思,我們再來看它是什麼關係的?(因果)把什麼放在前面?

  6、師:請同學們嘗試把這句話的意思用因為……所以來說一說

  7、師:因為置身在廬山中,所以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8、師:同學們要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課件33 預設1、學生答不出就講故事《盲人摸象》或《畫楊桃》 預設2、學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觀全面的看待事物。

  師:說得好!作者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學了這首詩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師: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或聽說過這樣的事嗎?小組討論。

  生:彙報

  師:小結:孩子們,想要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在客觀的立場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四、總結寫法,深化體會

  師:《題西林壁》這首詩,詩人不僅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板書:寫景)更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點明瞭人生的道理。(板書:明理)同學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不但要讀出廬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讀出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現在請你帶著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

  五、拓展作業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題西林壁》這首詩,從詩中不僅欣賞了廬山的美景,還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請你們回去把古詩背給家人聽。還要收集描寫廬山的詩詞或佳句。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遊覽廬山的總體印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後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面看。

  2、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果,並說說為什麼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同的結論。

  3、老師順勢匯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係,這會是一首寫什麼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會題些什麼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後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想象,理解詩意。

  1、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瞭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遊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齊背)

  2、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圖片)

  3、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的景象,然後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生共鳴,領悟道理。

  1、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麼多千姿百態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我們這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現,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遊廬山後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3、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學生在校園內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後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後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繼續瞭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裡,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材料補充:

  初入廬山國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過廬山下 過圓通詩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裡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裡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二)解詩題。(並介紹“題壁詩”)

  (三)明詩意。

  1、請同學們反覆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穫。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你能告訴我們橫著怎麼看嗎??那什麼是山嶺?什麼是山峰?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四)悟詩情。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可廬山究竟美在哪裡?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遊廬山。

  剛才那一瞬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麼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四、總結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遊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後。

  壁:牆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彙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並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雲、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雲霧繚繞

  低:高聳入雲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麼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採用問答式反覆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高有高的侷限性,低有低的侷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侷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並進行朗誦示範,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

  教學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設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6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本事目標

  學生能蒐集相關資料瞭解詩人蘇軾及其作品;學生能結合註釋理清詩歌資料,明白蘊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朗讀體悟,學生能夠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閱讀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經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工具

  (或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教師邊播放音樂,邊PPT滾動展示廬山風光,提問:“欣賞了浙西風景,你們感覺怎樣樣”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匯入新課“那裡山清水秀,雲霧瀰漫,到處都是鳥語花香,那裡的流泉飛瀑,更是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那裡,也寫下了千古名篇,我們一齊學習走進詩歌《題西林壁》!”

  二、解詩題,知作者

  1、探究詩題,請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題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瞭解作者,請學生介紹課前蒐集的關於作者生平資料,教師總結補充。(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三、讀準音,體韻味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都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教師巡視,並相機指導;

  2、同桌直接按互讀,互相指正;

  3、教師範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停頓、輕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學生範讀;

  5、全班齊讀古詩。

  四、抓字眼,明詩意

  1、提問:這首詩每句話是什麼意思

  要求:小組合作,學生根據註釋,試著解釋詩句意思,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齊解決,教師巡視,對個小組學習作必要指導。

  2、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的意思

  明確:“橫看”正面看,“嶺”與“峰”的不一樣,想象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還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景色。

  3、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境下看到廬山會是怎樣的景象。

  明確: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

  4、提問:說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確: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我身在這廬山之中。

  5、提問: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人為什麼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面目。明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誦詩歌,悟詩理

  1、提問:作者為什麼要描述廬山

  (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六、鞏固小結,延伸認知

  教師放配樂朗誦全詩,學生總結自我的收穫。

  七、佈置作業

  背誦詩歌。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匯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麼多的古詩。今日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明白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麼意思?你是怎樣明白的?那麼整個題目的意思你明白嗎?(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二)學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齊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麼體會啊(自由說說)

  4.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樣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境是什麼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我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一樣,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麼?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一樣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能夠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能夠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複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述廬山的古詩?

  2.課後自我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述廬山的?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透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課前交流: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後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麼?

  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師:現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生自我介紹)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裡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匯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瞭解?生介紹課前蒐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才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螢幕。(出示課件: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範讀

  師:讀得怎麼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麼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後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迴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透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麼?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麼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雲、高高挺立)

  (生: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為什麼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後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裡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麼關聯詞嗎?

  (生: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生:因為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為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區域性,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瞭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後,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願意試著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後兩句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讚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峰》、《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廬山雪》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雲松。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雲。

  始知靈境杳,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著匡君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下來。

  2、透過朗誦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心境。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多角度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定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假期都去過哪裡旅遊呀?(生舉手自由回答)老師去了江西省的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相信很多同學都對廬山十分嚮往吧,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一同去探訪廬山,看看蘇軾在廬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透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文學家蘇軾呢?學生舉手回答後,教師出示ppt中蘇軾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後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3、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我們能看出詩人在廬山之中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你是怎麼發現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都在變化。從“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板書:視角:橫側、遠近高低)

  2、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①透過讀第一個句子,詩人都描繪了廬山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橫著看,廬山形成了山嶺,側著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書:變化:嶺、峰、不同)

  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為什麼會呈現不同的景象呢?

  明確:詩人的視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①作者為什麼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明確:因為每一個角度看廬山,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觀賞者會不明確廬山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②“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是因為的意思。只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③結合這兩句詩,談談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廬山,不能侷限於一個角度。

  道理: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要對事物有全方面的瞭解再下判斷,不能盲目做判斷。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並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重點。

  明確: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於景,後者在於理。

  2、詩人在寫詩時,往往在詩歌中蘊涵著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能夠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對於理解詩歌內容和分析詩人的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ppt出示蘇軾被貶黃州的資料,體會本詩的獨特視角。

  (五)小結作業

  小結: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背誦《題西林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於學生經驗不夠,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現階段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們碰到過因為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的情況嗎?”等問題,並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0

  課時

  第一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冀教版三年級下冊21課第二首詩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作者蘇軾,北宋文學家。是他遊觀廬山後的總結之作。它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啟迪我們為人處事的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數學生都能按要求理解詩句內容,用比較通順地表述出來,並能把自己學過的經典詩句恰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

  由於低年級學生生活、歷史知識很少,但想象力豐富,教師應引導學生努力展開想象,體會詩詞的意境上,使學生在一次次朗讀的基礎上一點點提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引導學生努力展開想象,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詞的意境,情感誦讀。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註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圖文匯入,理解課題。

  二、初讀古詩,自學探究。

  三、品讀古詩,理解體會。

  四、誦讀古詩,有感情。

  1、課件圖片,師:這是位於我國江西省的廬山,看到他你想起了哪首古詩?

  2、師:廬山不僅有氣勢磅礴的瀑布,還有許多美景,宋代詩人蘇軾遊覽廬山時曾去過一座寺廟叫西林寺,並寫下一首詩,誰願意把題目讀給大家?(4個學生讀題目,說明在“題”的後面停頓。)

  (一)、自學提示:1、自由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我們在讀詩的時候,要發揮大膽的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畫家,你會畫出怎樣的畫面?

  (二)、展示讀,交流所得。

  誰來給大家讀一下?

  誰還想讀?請起立,一起讀這首詩。

  (三)、讀完這首詩,你一定懂得了很多,哪個小組最先把你們交流的結果告訴大家?

  隨學生回答整合資源板書:

  不識只緣

  1、配景讀詩。

  同學們想的真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的畫面。課件出示廬山的畫面配樂

  2、理解詩句。

  (1)、前兩句

  在這首詩中有些字詞很有特點,現在我們邊讀邊找一找。

  在課件上畫出來

  板書:嶺--峰這兩個是一類字,在田字格中書寫

  解釋字典嶺: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頂。

  老師讀這兩句,這廬山真的是(學生補白):

  現在有點疑惑,還有點為之讚歎,帶著這種感覺自己讀一讀這兩句。

  (2)、後兩句

  這廬山怎麼這麼多的樣子?詩人把自己的感嘆寫了下來,並千古流傳。課件後兩句出現。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2個這兩句詩為什麼成為千古佳句呢?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看看能讀出什麼?

  蘊含了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件事情看不明白,只因我們在事件之中,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身在此山中

  為了讓這一哲理深入人心,我們該怎樣去讀?誰來試一試?

  背景介紹:這就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在西林寺題的一首詩,寫景寓理,既讓我們領略了廬山的神奇景色,又讓我們明白生活的道理。請同學們們再讀這首詩,和詩人一起暢遊廬山。

  發言說古詩

  (李白《望廬山瀑布》)

  齊讀課題。

  學生學習、小組交流

  展示讀

  全班評價

  齊讀

  學生髮言,隨意說一說:這首詩寫了廬山的景色、看到許多山,山有高有低等等)

  指名讀古詩。

  “橫--豎嶺--峰遠--近高--低”都是反義詞

  學生髮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麼樣子的。

  先讀這兩句詩,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齊讀這兩句

  學生接詞語: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真是千變萬化的。真是不可思議的。他到底是什麼樣子呢?這廬山真是神奇。

  指名讀、情感誦讀。

  指名讀

  認真品讀,自我理解交流

  讀出詩句含義

  齊讀

  配樂背誦古詩(個人、齊背)

  由所學引入,為新學做鋪墊

  課件展示,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文字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讀正確、讀流利

  整體感知

  理解詩句內容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古詩語言凝練,富有節奏,引導學生樂讀。以讀為主,先讀通、讀懂,再讀出形、讀出韻。

  讀中感悟,積累語言,營造主動探究、積極發展的良好學習氛圍。

  學生情感表現相當豐富,激勵性的語言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理解誦讀。

  情感誦讀

  加深體驗和領悟。

  課堂小結

  2分鐘

  在古詩中,還有很多含有深刻哲理的千古佳句,你知道哪些呢?

  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佈置作業

  1分鐘

  誦讀李白的詩

  積累古詩作品,完成《我配古詩畫》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側

  遠近高低

  不識

  只緣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要求:

  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

  難點: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課前準備:

  小黑板一塊。

  實施教學的主要方法:師生交流互動。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1、回顧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課文?(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雲)

  2、江湖,峽谷,榕樹,鳥兒,美麗的晚霞等等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圖畫,使人回味無窮!

  3、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還去過哪些風景名勝,看到過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學們說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廬山)看看我們的偉大的北宋詩人蘇軾他是怎麼來寫廬山的!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二)、初讀古詩,憑藉拼音讀準生字字音,並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三)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四)、範讀古詩,講讀法。

  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著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朗誦分析古詩並背誦:

  1、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2、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

  師檢查背誦情況3、總結:師:這首詩透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

  八、板書設計: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見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觀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緣/身在/此山中。

  九、作業佈置:背誦古詩。

  十、課後評析:

  臨時得到通知,要來聽我的課,即使課前備過課了,心裡也難免緊張。那麼多資深老師來聽課,感覺壓力好大。但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只要能夠勇敢地去面對,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成長,有所得到的。

  接下來說一說,自己對該課的反思。作為一個剛走出校園邁入另外一個不同校園的新老師,總覺得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總在剎那間會覺得比較迷茫,所以,總是千方百計的找一些資料拼命的借鑑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課之後總是會覺得其實另外一種形式的教法也許會更好一點。課前想象了很多種學生情況,但在上課時還是會出現讓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講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叫了好幾個學生說“不識”什麼意思,這幾個學生都說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備課時希望學生說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後繞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課後覺得,其實有些知識上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是合理的,能夠解釋清楚的,不應該拘泥於形式。

  其次,在該課上,要感謝我的學生,他們讓我覺得很驚訝。作為新老師兼班主任,對他們很多地方的瞭解還有些欠缺。例如,我讓學生試著解釋一下該詩的大致意思的時候,蔡衝真的讓我很吃驚,他反問我:“老師,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當作蘇軾,然後再解釋呢?”我立即說:“當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學都不由自主的把掌聲送給了他,我想假如叫我來解釋,也最多隻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這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做好優秀的學生的老師,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後,在上課之前,所要做的準備其實還可以更加豐富。

  最後,在下面這個教學環節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著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實,我可以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是自己說出來,讓他們劃出來。而是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之後的彙報中得到劃分的依據。讓他們自己得出結果比我告訴他們答案會更加好。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聯絡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並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瞭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合課文註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牆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著讀。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願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範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麼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麼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麼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覆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覆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遊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影片)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麼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並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麼,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麼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麼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於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千姿百態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遊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麼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麼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看一處,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區域性,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麼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瞭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瞭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製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遊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後,相信同學們已經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育目標。

  知識和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牆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紹,可以正確、流利、感情地讀詩。

  過程和方法:朗讀和體驗,學習作者傳達感情的手法。

  感情態度和價值觀:感受詩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難點。

  教育要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意。

  教育難點:理解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有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過程。

  (1)引進新課程,激發知識欲。

  談話匯入,談旅行經驗,引出問題西林壁

  (2)初讀課文,質疑其。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他的文字展望,與蘇轍、蘇寅並稱三蘇。

  2.解決問題。

  問題:寫問題。西林:西林寺。牆:牆——寫在牆上的詩。

  3、教師範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奏。

  4.教師領導學習。

  橫看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1)橫是什麼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麼?

  (2)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明這兩個意思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從側面看是高峻的山,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出現不同的景哲。

  (3)嶺和峰有什麼區別?(顯示影象)

  (4)在前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感情?

  (5)帶著感情,再讀一遍。

  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在這座山裡。(團隊合作討論)

  (1)學生報告知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報告詩意。

  (3)學生與生活聯絡,談學習後的兩句感覺。

  (4)全班同學帶著情感,一起閱讀整首詩。

  5.總結。

  報告本課程的收穫可以是手法、感情、內容。

  6.配置作業。

  寫四季廬山,早晚廬山,晴雨廬山。

  7、板書的設計。

  有點兒。有點兒。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這是蘇軾在遊歷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在詩中,作者透過對廬山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抒發了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慨,其實就是告訴了我們這麼一個道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於學習古詩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驟,即:讀——解——悟。而本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較難掌握,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理解得更透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夠默寫出來。

  2、教會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懂得詩中蘊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2、培養學生根據字面意思想象詩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能夠將全詩背誦並默寫下來。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體會詩中所含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匯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爬過山?請曾爬過山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爬上山頂後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

  2、引入課題:是啊,山上看到的村莊還是原來的那個村莊,但是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景象出現呢?大文豪蘇軾也有過和你們一樣的經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寫的一首詩《題西林壁》,看他是怎麼為我們解開這個疑惑的。(板書課題)

  二、解題

  1、齊讀課題

  2、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註釋,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設想:可能有同學不懂“題”的意思,可讓同學們先組詞,比如“題目”“題寫”“問題”等,結合古詩,選擇正確的譯義。)

  3、板書課題意思:題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文。

  三、初讀詩文,感知節奏

  1、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朗讀古詩的方法自己默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教師範讀。要求:同學們在聽時要注意老師的節奏,在停頓的地方用“/”作上標記。

  3、全班朗讀,教師糾音。注意捲舌音平舌音的正確讀法。

  4、鼓勵個別起來展示讀,大家一起糾音、評價。

  過渡:同學們已經會讀這首詩了,但是你知道詩中寫了什麼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它的意思

  四、學習第一、二句詩意

  1、全班朗讀這兩句。

  2、猜想詩意:根據自己的理解,同桌間互相說說你猜到的這兩句詩的意思。

  3、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廬山卻變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這兩句詩中,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廬山千姿萬態,從每個角度都看到不一樣的景象。(有嶺又有峰)

  5、延伸:學到這裡,你是否想起,我們在上一學期也學過這種描述了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發現不同的樣子的文章?

  (引導學生說出《畫楊桃》中的話:“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6、誰來把廬山不同的景象畫一畫?(給時間讓學生作畫,畫完後展示、評價)

  7、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過渡:就那麼一座山,為什麼作者會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導學生說出最後一句詩)

  五、學習第三、四句詩意

  1、全班朗讀這兩句。

  2、請你根據註釋猜想一下這兩句的意思。

  3、請你說一說,在這兩句來應該注意哪些字的解釋?

  識:認識;清楚。緣:因為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4、誰來把自己理解到的詩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詩句意思:認不清廬山真實的景色,是因為我就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

  六、深入體會

  1、詩人這樣多次、多角度地看廬山,為什麼還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學生說出最後一句詩)

  2、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師歸納:詩人覺得沒能夠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本身就處在廬山之中,只看到廬山的區域性。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到廬山的全貌了。

  4、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前兩句與後兩句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象,後兩句寫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從這首詩中,你覺得作者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路呢?

  (教學設想:生或會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講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區域性,要站在高處看它的全貌”、“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會有不同的發現”等)

  教師作歸納: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像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一樣,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問題。即: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根據學生的作答板書:橫看-----嶺

  遠近高低各不同

  側看-----峰

  不識真面目當局者迷

  只緣在山中旁觀者清

  2、談感受:你能不能聯絡你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平時遇到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

  八、熟讀背誦、默寫

  1、請你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練習背誦

  ⑴同桌間互相練習背誦。

  ⑵分組競賽背誦。

  ⑶師生互背:

  ①教師出上一句,學生對下一句。

  ②教師說意思,學生對出相應的詩句。

  ③將詩句順序打亂,讓學生銜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誰願意站起來給大家展示你的背誦?

  ⑸自評、共同評價背誦情況。

  3、練習默寫

  ⑴先說一說,在默寫時要特別注意哪個字的書寫?“峰”不要寫成“鋒”,“各”不要寫成“個”,“緣”的右邊上頭不要寫成“互”。

  ⑵學生練習默寫。

  ⑶誰願意上黑板來展示你的默寫?

  ⑷共同評價默寫情況。

  九、總結、延伸

  1、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

  ⑴指名作答詩句的意思。

  ⑵指名談出詩中包含的道理。

  ⑶談一談你對廬山的瞭解。

  2、提升感情:從詩中,我們知道,廬山是一個雄奇壯觀、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所以蘇軾透過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並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像詩人一樣,對祖國的美麗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將你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十、佈置作業

  1、默寫古詩。

  2、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緣”這個生字。

  2.讀懂詩句意思,理解古詩內容進而感受廬山的優美風景。

  3.領會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含義,領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讀詩匯入:

  師:孩子們,看看這一幅風景圖,是否能喚醒你腦海中的記憶,這是哪裡的景色?(生:廬山瀑布)記得李白寫的那首詩嗎?叫《望廬山瀑布》。我們一起來背背好嗎?廬山的風景不僅僅就是這瀑布,你看這峰巒雄偉的山峰,更是那樣的壯麗迷人。大詩人蘇軾在遊覽廬山十多天後,把這裡的風景看了個遍,於是在廬山的西林寺寫下這樣一首詩,一起讀詩題。

  二、瞭解題目和作者

  三、自學古詩,感受詩意:

  1.學習古詩,不僅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更要讀出對古詩的理解,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學習一下這首古詩。

  2.彙報交流:

  A:你認為“嶺”應該是什麼樣的?“峰”又是何種狀況?說明廬山的景象怎麼樣?(生:變化莫測,形態各異,奇形怪狀等)怎樣能讀出你的這些感受呢?“嶺”和“峰”要重讀。

  B:除了從正面和側面看,詩人還從哪些角度去看?

  同樣的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這真是(千變萬化,變化多端,)讓人覺得(眼花繚亂)這就是廬山,讓我們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吧。

  點撥:此山在哪?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藝,學識淵博,他願意停留在“不識”上,他問自已—,他問山中之人——,他問我們在座的各位——,可是,我們都身在廬山之中,看到廬山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補充連結:

  廬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

  廬山在毛澤東的眼中是——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同樣是廬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蘇軾所說的——

  D:揭示哲理:孩子們,要想對廬山的風景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我們應該怎麼辦?

  同樣,作者僅僅是在說廬山嗎?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錯在哪裡?

  要想認清一件事情評價一個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全面地,客觀地對待事物,而且還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訓練,總結全文:

  九百多年過去了,廬山依舊有她自已的風采,無論時間怎樣流逝,它總還是那樣的變幻莫測,綺麗雄偉。現代詩人董必武在遊覽廬山時,也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帶著我們這節課學會的朗讀方法,來讀一讀這首詩,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初遊廬山 董必武

  廬山面目真難識,疊嶂重巒竟勝奇。

  乍雨乍晴雲出沒,時高時下路平陂。

  盤桓最好尋花徑,佇立俄延讀御碑。

  如許周顛遺蹟在,訪仙何時至今疑。

  總結全文:學完了這首詩,我們讚歎廬山的風景雄偉陡峭,更從詩中懂得了一個道理,這樣的詩是哲理詩,最後,我們端好書,大聲地把這首詩讀出來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嶺:簡筆畫

  峰:簡筆畫

  不識……不同…..

  全面地,客觀地看待事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