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精選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精選

  導語:《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老師在《題西林壁》的教學上總會有很多不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和參考!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一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字。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文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影片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字

  教學中,我一般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字。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裡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註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絡整首詩)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絡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資訊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於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絡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二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瞭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由於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

  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清節奏。

  3、抓字眼,明詩意。

  4、多誦讀,悟詩情。然後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

  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而且在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時,我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從而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師範讀或配樂誦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奠定後,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

  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到了身邊的同學,比如陳櫻文雖然學習不好,但是從來不撒謊;張洪耀熱愛勞動等例項。再比如《畫楊桃》一課,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的形狀不一樣。透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