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範例

古詩《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範例

  導語:《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題西林壁》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題西林壁》的教案,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背誦《題西林壁》。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透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具準備

  PPT課件、廬山風景畫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祖國有著大好河山,大家交流一下,你都知道哪些風景呢?它們美在哪兒?

  學生眾說紛紜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今天老師也想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展示廬山風景畫) 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學生談感想

  師:看來大家都覺得廬山很不錯,其實北宋的著名詩人蘇軾也很喜歡廬山,他還為廬山寫了一首詩,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題西林壁》(板書詩題)

  (二)講解

  1、解詩題,知作者

  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題:書寫; 西林:廬山有兩座寺廟——東林寺和西林寺,這裡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 牆:牆壁)

  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蘇、韓愈、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柳宗元

  2、抓字眼,明大意

  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生讀

  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2)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

  (5)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面目:相貌,這裡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緣:因為。)

  “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師:這一句裡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多誦讀,悟詩情

  (1)多誦讀

  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2)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六、板書

  題西林壁

  一解詩題,知作者:題:書寫

  蘇軾

  二抓字眼,明大意:嶺:連綿不斷的高山;峰:高而尖的山頭

  三多誦讀,悟詩情

  七、教學總結:

  在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從《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引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簡介詩人,瞭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古詩,透過一條主線引領學生去自讀、自悟,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在學習中,如果能把廬山在各個角度拍攝到的圖片展示給學生,會使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透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