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十二首》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

《雜詩十二首》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

  賞析其實就是指欣賞並分析,這是一個透過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等地方去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認知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雜詩》陶淵明原文註釋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簡介

  《雜詩十二首》,是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做的詠懷詩。此詩有12首,陶淵明著詩歌。本詩選自《陶淵明詩集》,表現了作者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

  詳細參考:《雜詩十二首·其一》 《雜詩十二首·其二》 《雜詩十二首·其五》

  作品原文

  雜詩十二首

  陶淵明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譯文

  人生在世就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人生歷盡了艱難,人們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樣子了。

  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一起暢飲。

  美好的青春歲月一旦過去便不會再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努力奮鬥,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註釋

  蒂(dì):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東西的'路,這裡泛指路。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落地:剛生下來。

  鬥:酒器。比鄰:近鄰。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

  鑑賞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經八年。這是一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的雜感詩。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無根蒂:形容飄泊不定。陌: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就好像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分散隨風轉,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認為常住之身具有永恆的法性,與死生變易無常的父母生身不同。這兩句是說,由於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的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意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落地:指誕生。這兩句是說,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歡:歡愉。這兩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應該聚在一起共飲。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於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本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歡樂平淡中和、明淨淳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結尾四句常被人們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對這四句詩作如此理解,未嘗不可。但在這首詩中,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麼短促,人生是這麼不可把握,社會是這麼黑暗,歡樂是這麼難得,那麼,對於生活中偶爾出現的一點點歡樂,就應該倍加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們必須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的標準和信仰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純淨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的在生活中尋找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來自生活,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其二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譯文

  太陽漸漸沉落在西河,白月從東嶺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廣闊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風吹入房門,在夜間枕蓆生涼。

  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瞭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我想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無人與我答話,只能舉杯對著隻身孤影飲酒。

  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這件事滿懷悲悽,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註釋

  淪:落下。

  素月:白月。

  萬里暉:指月光。

  蕩蕩:廣闊的樣子。景:同影,指月輪。這兩句是說萬里光輝,高空清影。

  房戶:房門。這句和下句是說風吹入戶,枕蓆生涼。

  時易:季節變化。

  夕永:夜長。這兩句是說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瞭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無予和:沒有人和我答話。和,去聲。這句和下句是說想傾吐隱衷,卻無人和我談論,只能舉杯對著隻身孤影飲酒。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裡指大展宏圖。

  終曉:直到天亮。

  賞析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青的。《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擴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併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蓆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盪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蓆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其三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為叄春蕖,今作秋蓮房。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其六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

  求我盛年歡,一毫無複意。

  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

  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七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

  弱質與運頹,玄發早已白。

  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陽。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

  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

  其九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

  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顛。

  蕭條隔天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

  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十

  閒居執蕩志,時駛不可稽。

  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

  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

  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餘木,倏忽日月虧。

  其十一

  我行未雲遠,回顧慘風涼。

  春燕應節起,高飛拂塵梁。

  邊雁悲無所,代謝歸北鄉。

  離昆鳴清池,涉暑經秋霜。

  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

  其十二

  嫋嫋松標崖,婉孌柔童子。

  年始叄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精氣,粲然有心理。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