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童話篇:三個和尚

中國經典童話篇:三個和尚

  《三個和尚》風格獨特、新穎,富有童趣,它不僅在於增加了兒童對善惡的具體認知,更重要的是,童話中所蘊含的“轉變”提高了兒童戰勝恐懼的信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經典童話篇:三個和尚,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個和尚》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一個破廟,有一天,一個小和尚他來到廟裡,看見廟裡的水缸沒水了,就挑來水倒滿了水缸,還給觀音瓶子里加滿了水,乾枯的楊枝終於恢復了生機。他每天挑水、唸經、敲木魚,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來了個高和尚。他渴極了,他一到廟裡,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讓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 ,他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於是兩個人抬著一隻水桶去山下取水,抬水的時候水桶必須放在扁擔的中央,要不不在中間,兩個人就推來推去,誰都不想多出一點 力氣。

  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恰好缸裡沒有水了。小和尚和高和尚讓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放下水桶就立刻咕咚咕咚的大喝起來,兩桶水被喝了個精光。

  後來誰也不去挑水,從此三個和尚就沒水喝了。

  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菩薩面前的淨水瓶也沒人添水,柳枝枯萎了。夜裡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結果老鼠打翻燭臺,燃起了大火。和尚們慌了神,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 ,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

  三個和尚的故事啟示

  三個和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辦一件事,如果沒制度作保證,責任不落實,人多反而辦不成事。小朋友們不要向三個和尚學習,一定要有責任感,共同出力。

  附加

  濫竽充數的故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釋出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濫竽充數的故事的啟示

  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糊弄人,在別人還不瞭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靠矇混過關的人;諷刺那些虛榮,對人不加以鑑別而重用的掌權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