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科普童話

高士其科普童話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學家,化學家,著名科普作家。也是《高士其科普童話》一書的作者。

  高士其生活經歷

  高士其青年時代深受“五四”精神——“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影響,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赴美深造。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攻讀博士時,他不幸在一次實驗中,感染腦炎病毒,造成終身無法治癒的殘疾。但高士其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 了醫學博士課程,並加入美國化學學會和美國公共衛生學會。

  學成回國後,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醫院任職。他痛恨醫院與 國民政府官場贓官相互勾結的腐朽現象,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高士其”,莊嚴聲稱:“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同時忿然辭職來到上海,受新文體“科學小品”的啟發,從此開始科普創作,找到一條把科學獻給大眾的途徑。《菌兒自傳》是其代表作品。主人公菌兒是千千萬萬細菌中的一員,全書以菌兒自述的方式寫成。請聽小菌兒的開場白:我是菌族裡最小、最小,最輕、最輕的一種。小得使你們的肉眼,看得見灰塵的紛飛,看不見我們也夾在裡面飄遊。輕得我們好幾十萬掛在蒼蠅腳下,它也不覺得重。我比蒼蠅的眼睛還小一千倍,比頂小的灰塵還輕一百倍……多麼生動的自傳,裡面有細菌的籍貫、細菌的家庭生活、細菌水裡來火裡去的流浪,細菌在人體各部位的歷險。全文十五章既可以獨立成篇,又可連線成全文。在作者筆下,菌兒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物,時而在呼吸道里探險,時而在肺港戰鬥,時而在腸腔裡開會,在舉手投足之間把細菌對人類的危害和預防表現得淋漓盡致。

  《菌兒自傳》感悟

  翻開《菌兒自傳》,映入眼簾的是高士其與他家人的照片。頭一張高士其已經身患重病是的相片。這張照片讓我十分感動,當作者已是身患絕症的時候,仍然以堅強的意志堅持寫作,這在文學界是多麼難得啊。看著這張老舊的.邊角都已經發黃的老照片,我甚至可以想象到當時作者艱難寫作時的場景。我想:任何一個人只要看了高士其爺爺的作品,都會對他那精彩、妙趣的文筆和他堅強的意志佩服的五體投地。一一瀏覽過了這些珍貴的老照片,繼而就是本書的目錄。仔細一看,一共分為4個篇章,分別是:菌兒自傳、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和細胞的不死精神。書裡的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每一個篇章都孕育著生機與活力,每個文字似乎都同讀者的心情與神經一樣跳躍著,把我原本一概不知的細菌寫的如此栩栩如生;把只能在顯微鏡下現出原型的微生物展示在我們面前,一個全新的細菌的形象浮現在我的眼前。雖然是輕鬆的格調、幽默的文筆,但作者把細菌描寫的面面俱到,不差分毫。每當翻開這本書,清晰的文字、生動的語言、幽默的文筆,真是賞心悅目啊。

  雖說不是飽讀高士其的所有著作,但他的《菌兒自傳》卻是看了個通透,現在仍是記憶猶新。文中,作者以細菌自己的口氣生動的把一個個深奧難懂的小菌描寫的淋漓盡致,還給主角細菌起了一個可愛又親切的名字“菌兒”,讓小讀者們看了以後覺得親近,卻又不失珍貴的科學道理。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我因為短小精悍,容易逃過人眼,就悄悄的度過了好幾萬載,雖然在17世紀的臨了,被發覺過一次幸而當時歐洲的學者,都當我是科學的小玩意兒,只在顯微鏡上瞪瞪眼,不認真追究我的性狀,也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事了。”只是短短的一段話,但卻運用生動、巧妙的方法刻畫出了細菌的特徵,甚至道出了細菌是何時被科學家發現,然後大白於天下的。這段話通俗,又不失幽默,真是佳句啊!

  高士其爺爺的作品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當我們在欣賞著他的作品時,也應當緬懷這位不平凡的老者——高士其爺爺。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位受人敬佩的科學家,學習他的頑強品質,把他視為榜樣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