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歷史地位沉浮與南宋以後中國社會歷史變遷

王安石歷史地位沉浮與南宋以後中國社會歷史變遷

  導語:自南宋建立900餘年以來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好像一個謎似的,為人們所不理解。近代以前無論官方或是知識界,都把他看做‘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異端和瘋子,把他的改革視作導致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近代以降隨著古老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強行開啟,老大帝國千年榮耀變成不值一錢的陳詞濫調,王安石又被渴望變革,呼籲變革的人們捧到了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個為資本主義世界設計藍圖的大人物。之所以重讀王安石,是因為我們想搞清楚,在“異端”與“偉人”這兩個差距極大的評價之間,真實的王安石,真實的王安石改革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王安石歷史地位沉浮與南宋以後中國社會歷史變遷,歡迎閱讀!

  王安石變法是宋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自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馬光等人廢除新法以降,迄今歷史已走過了900多年。900多年來,有關評議和研究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論著可謂是汗牛充棟。僅以20世紀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研究、評議王安石的傳記、變法史實的專著達90餘種,發表論文約千餘篇,而這些論著又是譭譽、褒貶莫衷一是。“大抵自來論介甫,其毀之者,凡一謀一法,只須其謀其法之出於介甫,則不問事實,而一切有非而無是。其譽之者,則又只須其謀其法出於介甫,亦不問事實,而一切有是而無非。”①“一千年來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好像一個謎似的,為人們所不理解。封建的學者把他看做‘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異端,而資產階級學者則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個為資本主義世界設計的大人物。”②20世紀50—70年代,史學界普遍接受列寧的評價'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③進入80年代以後“抑王揚馬”的觀點又流行一時。④

  本書討論王安石歷史地位的沉浮,既無意加入過去那種“筆頭去取千萬端”的爭論,也不對紛紜評議的不同結論作是非判斷,而是想探討評價歷史是“百依百順的女孩子,任你怎樣搽抹和裝飾”,還是在紛紜評議過程的背後有什麼其他的內在聯絡在起作用。

  著名的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在追蹤人類學革命過程時曾專門提到學術假設與“社會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絡,他說:“簡要地來看過去一些年裡曾經提出的用來解釋最早的人科物種是怎樣起源的幾種假說,有趣的是當每一種新的假說流行時,它常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氣候。”⑤實際上900多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議,其所以迭蕩起伏、譭譽不一,也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著900多年的“社會氣候”。鑑於此,筆者擬本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借鑑“任何人在進行歷史認識的實踐活動之前,已經存在著支配主體實踐行為的某種特定的歷史觀或世界觀”⑥的方法,對於900多年來影響王安石及其變法評議、研究迭蕩起伏、譭譽不一背後的“社會氣候”,亦即政治因素、學術思想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作一些探討。

  為了敘述的方便,依據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特點和評價主流意見的變化,可以把900多年來評議、研究王安石及其變法分作三個階段:一、南宋至晚清;二、20世紀前半葉;三、20世紀後半葉。

  要敘述南宋至晚清社會變遷對評議王安石及其變法的影響,先對其評議源流作一簡要介紹是必要的。在南宋初至晚清近800年中,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議可分為史家和思想家兩大類。史家的評議主要散見於各種有關宋神宗朝史實的記述,按中國古代官私修史傳統,官史方面的評議,主要有:1.宋高宗朝紹興年間由範衝等人修定的《神宗實錄》;2.宋孝宗朝由李燾、洪邁等人修撰的《四朝國史》;3.元朝史臣編修的《宋史》。這三部官修史書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議不論是史實還是觀點都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它們對後世的評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謂“正史體尊,義與經配”,⑦“事實先以正史為據”是也。⑧

  再看私史中的評議線索:主要見於南宋王稱《東都事略》、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和該書的刪節本,如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⑨、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還有趙汝愚《宋諸臣奏議》、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呂中《大事記講義》,宋元之際馬端臨《文獻通考》和不著撰人《宋史全文》。

  明清時期所編前朝歷史的著作在敘及宋神宗朝史實時,大都依據上述官私史書,尤以《宋史》為藍本。如:編年體:元明之際陳檉《通鑑續編》、明丘濬《世史正綱》、薛應旃《宋元通鑑》、顧錫疇《綱鑑正史約》、清《御定歷代紀事年表》、徐學乾《資治通鑑後編》、吳乘權《綱鑑易知錄》、畢沅《續資治通鑑》等;紀傳體:明王洙《宋史質》、柯維騏《宋史新編》、王惟儉《宋史記》,清陳黃中《宋史稿》、陸心源《宋史翼》;年譜類:清顧棟高《王荊國文公年譜》、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別史類: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續通志》、鄧元錫《函史》;其他還有: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魏顯國《歷代相臣傳》、唐順之《歷代史纂左編》和眾多史評等。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後期至南宋初期一大批由反變法派及其子孫撰寫的筆記小說所載王安石的軼聞趣事,對元明清人評議王安石影響頗大,並形成另一類“私史”。最早從筆記小說中裒輯王安石軼聞趣事的工作,大致始於朱熹以筆記小說為主編撰的《三朝名臣言行錄》,四庫館臣把言行錄收入史部傳記類。該書第六卷《王安石荊國文公》,共計36條,引用筆記小說14種,明朝人唐順之《歷代史纂左編》卷二十六《宋?王安石》,在彙編《宋史?王安石傳》、《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等資料外,亦裒集了相當多的宋人筆記小說資料,其數量遠超過《三朝名臣言行錄》。清人全祖望補作《宋元學案》時,在“荊公新學略”末附逸事28條,清人顧棟高在雍正初年編撰《王荊國文公年譜》附《王荊國文公遺事》1卷,共收錄軼聞趣事104條,引用筆記小說35種。

  另一類是思想家的評論,自南宋至晚清歷代思想家在總結北宋興亡史時,都較為集中地對王安石變法進行評論,因而宋代興亡論是一個重要討論的課題。著名的有南宋理學家、浙東學派,元明清有吳澄、虞集、丘濬、楊慎、李贄、王夫之、顧炎武、全祖望、顏元、李紱、龔自珍等都在各自的著述中曾專門評議過王安石及其新法。

  由於800年時間跨度較長,不可能在一篇文章內對這一時期評議王安石及其變法作一一縷述,因而只能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評議意見進行透視。

  (一)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北宋亡國,這是從南宋至晚清絕大多數史家及思想家評論王安石及其變法的首要觀點。而這個觀點的出籠恰恰是與南宋初期的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北宋末年,女真族貴族建立的金政權滅遼之後,於宣和七年(1125)發動滅亡北宋的戰爭,宋徽宗不敢承擔歷史的責任,匆忙讓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宋欽宗上臺為了挽救危局,爭取人心,首先貶竄禍國殃民的蔡京集團,右正言崔鷗上章論蔡京誤國,同時把矛頭指向了王安石,“除異己之人,著《三經》之說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於大亂。”⑩理學傳人楊時亦上疏:

  蔡京用事二十餘年,蠹國害民,幾危宗社,人所切齒,而論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蓋蔡京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王安石,加以王爵,配饗孔子廟庭。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