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

“七絕聖手”王昌齡

  導語:王昌齡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詩人,也是一位愛國的政治家,而王昌齡七絕詩尤為出色,被人們稱之為“七絕聖手”。

  一、交遊廣闊才情橫溢

  王昌齡在當時的詩壇就已經獨樹一幟、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與李白、孟浩然、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等都有交誼。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在眾多的詩歌體裁中,王昌齡尤其擅長七言絕句,其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他的詩歌藝術不僅在邊塞題材上有獨到之處,在其他方面同樣不輸他人。比如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二、七絕聖手王昌齡

  明代的胡應麟更是對王昌齡推崇備至,《詩藪》中稱:“七言絕,太白(李白)、江寧(王昌齡)為最。”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

  三、遭人忌才被殘忍殺害

  王昌齡以七絕詩著名,他的一生,《唐才子傳》有介紹。說他“工詩,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蓋嘗為江寧令。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晚途不矜小節,謗議騰沸,兩竄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長嘆,至歸全之道,不亦痛哉。”閻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唐才子傳》說他“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新唐書》說他”以世亂還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代的刺史,操一州軍民的生殺大權,何故殺了一個經過濠州回家名詩人王昌齡?《才子傳》說閭丘曉因“忌”而殺了王昌齡。他“忌”什麼呢?簡單的理解為因“忌”才而殺名士,為自己留千古罵名。

  四、屢遭貶謫不肯官場苟且

  王昌齡未考上進士時,他的詩人朋友岑參贈詩給他:“潛虯且深蟠,黃鶴舉未晚。”當王昌齡為官而旋被貶,岑參又贈詩給他:“王兄尚謫官,屢進秋雲生。黃鶴垂兩翅,徘徊但悲鳴。”可見岑參是深知他的抱負和個性的。這樣一個有才能的人會不會因為不得志,在官場上不肯苟且,“不矜小節”和上司同僚難以相處,不懂“垂兩翅”而至於“謗議騰沸”,才是他因“細行”而屢被貶的主要原因吧。

  五、王昌齡的宮怨、閨情詩

  宮怨、閨情詩同樣是王昌齡絕句中寫得出彩的一部分。

  宮怨題材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畸形的皇家婚姻制度造成的。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人”,看起來數目龐大,而實際上未被寵幸的女子,人數則遠遠超過這“佳麗三千”。許多女子被選入宮中卻沒有出頭之日,只能在深宮裡白白耗費青春,哀怨之情由此而生。而有幸被帝王相中的女子,也會有失寵的不幸,帝王的恩寵由“三千佳麗”共分,而女子的愛情卻專給帝王一人。

  王昌齡的宮怨詩,以極其哀怨的感情和深沉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長期幽居在宮中的女子內心的痛苦,如他的《長信秋詞》,以失寵的班婕妤作為寫作物件,表達了對被壓迫在不平等婚姻制度下的女子的同情。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以環境的悽清襯托主人公內心的.淒涼,愁苦之人,眼中所見,皆愁苦之景,所以視覺上的一切事物,因為塗上了悲傷的色彩,在主人公眼裡便不再有生氣。末句更是以聽覺直擊內心,用遠處的滴漏聲來刺激主人公此時傷心的心理,這句詩至少可以說明兩個方面的現實:一方面,主人公一夜未寢,因為“思君不見”,難以入眠;另一方面,清漏聲是代表了時間的流逝,王昌齡描寫的也許是這些悲苦女子漫長的等待生涯中最平凡的一個夜晚,卻也說明了她們的青春白白葬送在無盡的等待中的現實,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這些女子是寄予了極大的同情的。

  再如第三首: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將“玉顏”與“寒鴉”對舉,醜陋的寒鴉尚且能帶有昭陽宮陽光的溫暖,如花似玉的佳人卻只能幽閉冷宮。就這樣,王昌齡的宮怨詩揭示了“金殿”“玉階”“珠簾”背後的黑暗和腐朽,表現出作者博大、深沉的同情心。

  王昌齡的閨情詩,最著名的便是《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妙就妙在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把一則富有深遠意義的故事描寫完整。一開始,詩歌描寫一位天真爛漫的初嫁女子無憂無慮地登樓賞春,忽然她看到了路邊的楊柳,青翠欲滴,春日的氣息打動了她,不得不讓她想起離家的夫婿,兩人分隔,縱使春光再美,沒人陪伴欣賞,也是遺憾。楊柳這一意象,在古詩中常有留別、追惜的意義,詩人借用這一意象,很直接地表現了少婦對夫婿的思念之情,更令她難受的,而夫婿的離開,是因為她自己要求他去追取功名,這便是她內心痛苦的直接來源。詩歌刻畫了少婦由“不知”到“悔”的心理變化,詩短情長,逼真動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