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王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句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出處

  唐·王維《送別》。

  翻譯

  你儘管放心地走吧!我也不必再向你詳細追問究竟要到那裡去?你只要知道那要去的地方,正有綿延不盡的白雲,在天空中飄蕩就可以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隱喻送別友人的交情,正如天上白雲永無窮盡。

  這是描寫離別時落寞情懷的詩句。相傳這首詩是為送別孟浩然歸襄陽而作,最後勸慰友人歸隱山林,悠然自適。

  清沈德潛 《唐詩別裁集》 卷一: “白雲無盡,足以自樂,勿言不得意也。” 高步瀛 《唐宋詩舉要》卷一評這兩句為 “妙遠”。

  全詩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賞析

  這首詩,以淺白的語言,抒寫送別的深情。

  前兩句,寫置酒話別,殷殷相問,字裡行間融進一片真情。中間兩句由問而答,轉寫歸隱。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尋常,實際表達了十分複雜的情緒。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滿; 心懷激憤,又無能為力。正是這種極度的痛苦,這種難以排遣的愁緒,迫使他徜徉山水,隱逸終南,不得已而為之。這兩句,既點出別離的原因,也深化了詩的主題。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這是詩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發自內心的勸慰。詩人的意思是說,只管去吧,朋友,何必為“不得意”傷懷生愁,功名利祿終有盡,只有隱逸的情趣如悠悠白雲,無盡無休,足供你排遣享受。這番話蘊含著豐富的感情。作為朋友,他對友人的處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出了他的難言之隱。可在這臨別的時刻,又說什麼好呢?只好托出白雲來寬解。但願那空明澄澈的雲天,帶來安寧閒適的慰藉; 那白雲飄忽的景象,送去前路珍重的祝福。全詩以這動人的寫景結句,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耐人尋味。

  在這首詩中,我們幾乎看不到詩人的用力之處,看不到謀篇佈局的匠心,看不到什麼奇思妙想,彷彿是信手寫來,不思而得。但細細體味,它平中見奇,詞淺情深。特別是最後兩句,詩人將外景與內情融為一體,以“白雲無盡”的景象涵蓋了複雜的感受,給人以無盡的聯想,別情依依,餘韻悠悠。

  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這是要去何方呢?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要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著。

  註釋

  ⑴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裡。之,往。

  ⑶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⑷但,只。

  講解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裡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裡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裡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裡行間。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絡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謝榛語)的感覺。

  《送別》【作者介紹】

  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淨清新,精美雅緻,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

  王維,字摩詰,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汙而稱的人,但是,因為如此拆分,意思變成了渾身上下髒的很均勻。儘管如此,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裡,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薰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透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