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及反思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分: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學情分:

  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與背誦大量古詩,常常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容,談自己的認識。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並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識和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藉助註解,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

  情景渲染學習法

  對話交流學習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唐朝的送別詩,指課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讀,指導好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釋詩題。

  讀了詩的題目,你明白了什麼?(使是什麼意思?安西在哪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是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連起來說說意思。再齊讀。(評價:讀很有節奏。)

  3、簡介作者。

  詩題讀懂了,那你對於詩人王維又有多少了解?(學生髮言後教師課件出示王維介簡:王維:字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師讀完蘇軾的評價後說: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二、讀詩句,曉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

  開啟課文,老師有兩個要求:1.自由讀 。2.反覆朗讀,直到把詩讀正確讀的很有味道為止。

  2.指名讀 ,正音。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後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3.初步解釋詩意。讀了那麼多遍古詩,能告訴我你理解了哪句詩?(此處不要求深挖,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後的註解去理解。】

  三、品詩句,明詩意。

  1、畫中物

  1)默讀古詩,邊讀邊感受,如果我們為詩配上畫,你覺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從詩句中圈出來。

  2)你想畫些什麼?(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2、畫中情

  預設一:渭城的景

  ①、 過渡語:是呀,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說說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裡讀出來的?

  ②、 指導朗讀第一句。

  ③、 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為什麼是新的?

  ④、 指導朗讀第二句。

  ⑤、 雨後,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麼感覺?(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讀一二句詩。

  ⑦、 齊讀一二句詩。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圖呀!(師補充板書:圖)

  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於柳的詩句

  ①、 有什麼發現?(都有柳)為什麼他們的送別詩中都有柳呢?你們猜一猜。

  ②、 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麼?讀一二兩句,談談一二句詩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麼?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預設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樣的地方?(學生自由發言)

  ③、 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④、 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

  ⑤、 出示課件。

  ⑥、 對比評讀,(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⑦、 品酒

  v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說什麼?

  v 指導朗讀。

  ⑧ 、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嗎?是王維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書:相送情)。

  ⑨ 齊讀三四句詩。

  ⑩ 解釋三四句詩。

  四、賞讀古詩。

  1、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後,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銘記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讀全詩 (配樂)

  2、不幸的訊息傳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樣的心情?(傷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誦著兩人離別時的王維留下的詩句。(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後人還把這詩譜成了曲子。我們來欣賞課件《陽關三疊》)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3、聽著這傷感的旋律,讓我們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靜靜地抄寫一遍。

  4、讓我們和著音樂一起把它背出來。

  五、明古風,體味別意。

  1、出示課件。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老師還蒐集了一些送別的詩句?

  2、情境運用。

  你跟朋友離別的時候,你想告訴友人: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時,你會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的船走遠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你會吟上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朋友依依惜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疲此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你會吟上一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或: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教師總結。

  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課後關注更多的送別詩。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風骨學生的讀詩量。】

  教學板書: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朝雨客舍柳色圖

  美酒故人相送情

  設計思路: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字。所以我請學生依據我的渲染將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透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透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透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反思: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行,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字、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小學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啟迪學生讀書的慾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臺,今後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說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後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誌,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於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彷彿如剛剛發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閱讀應該廣博而宏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