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沈子歸江東/送沈子福之江東》賞析及譯文參考

王維《送沈子歸江東/送沈子福之江東》賞析及譯文參考

  《送沈子歸江東/送沈子福之江東》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述友人盪舟離去後作者目送的情景及此時的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維《送沈子歸江東/送沈子福之江東》賞析及譯文參考,歡迎閱讀!

  《送沈子歸江東/送沈子福之江東》

  唐代: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譯文一

  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搖盪著船槳一直駛向臨圻。

  只有相思的別恨像無邊的春色,不論江南江北時刻送你把家歸。

  註釋一

  沈子:一作“沈子福”,作者的友人。歸:又作“之”。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長江自九江以下向東北方向流去,故稱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江東。

  渡頭:猶渡口。過河的地方。

  行客:過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訓》:“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礫石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

  罟(gǔ)師:漁人,這裡借指船伕。

  臨圻(qí):臨近曲岸的地方。當指友人所去之地。“圻”,曲岸。明嘉靖本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作“臨沂”,為東晉僑置的縣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與題中“歸江東”吻合。

  相思:此處指友人間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長江。

  譯文二

  渡口楊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搖起槳駛向臨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樣,從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註釋二

  ⑴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蹟不詳。《全唐詩》作沈子。歸又作之。

  ⑵罟(gǔ)(古)師:漁人。此指船伕。

  ⑶臨圻(qí):近岸之地,此指江東岸。

  鑑賞

  王維這首送別之作意韻悠長,風神搖曳,綿邈蘊藉。飽含勸勉,一敘理想抱負之情。詩的開篇直接入題,描寫送別情形。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景中卻蘊含深情:“柳”與“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表示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但分別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友人乘坐的船隻已經起航。這裡寫楊柳,不僅寫現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悽清,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醒出“歸江東”題意。剛才還很熱鬧的渡頭,一下變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裡,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裡,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水而下,離自己越來越遠。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伕蕩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一斑。

  船兒漸行漸遠,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過一會兒,他們就將消失在詩人的視線之外。而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重新相逢。想到這些,詩人的心中難免有些悵惘。這時,詩人依依不捨,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盪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詩人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撲向你,跟隨著你歸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是十分美麗的想象,有著無比蘊藉而深厚的感情。詩人似乎在對友人說: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圍著你;我的牽掛、友誼也和這春色一樣,時時刻刻包圍著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滿江南江北,情亦滿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別情已經充盈了滿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耐人尋味。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靈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極其自然。這裡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功夫當然又深了一層。寫離情別緒哀而不傷,形象豐滿,基調明快,這是盛唐詩歌的特色。

  此詩描寫的是最具普遍性的離別。與許多別詩一樣,先用景色來製造—定的氣氛,“行客稀”可見境地的悽清,反襯與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此詩末兩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與牛希濟《生查子》詩中:“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與王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句比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同樣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風格一渾成一婉約,各具姿態。“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兩句是作者突發的奇想,將春色比作心中對朋友的情誼,情景妙合無間,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滿愁緒的離別被詩人寫得哀而不傷,反而覺得形象豐滿、基調明快,其動人的藝術魅力不可否認。

  創作背景

  王維大約在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知南選,至襄陽(今屬湖北)。他集子裡現存《漢江臨眺》、《曉行巴峽》等詩,可見他在江漢的行蹤不止襄陽一處。看詩題和頭兩句的意思,這詩當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鑑賞】

  王維的送別詩,幾乎首首都有新意。這一首藝術構思新巧縝密,想象大膽豐富,比喻自然貼切,感情深切濃郁。

  首二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楊柳渡頭是實寫春景、既為下面的別後相思伏筆,又渲染送行的環境氣氛。在楊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爛漫的時候,與朋友分手,心情尤為抑鬱。這是以美景反襯離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楊柳”的意象又暗示離別。“行客稀”,表現別後渡頭岑寂之景。行客越來越稀少了,只有詩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捨地目送著友人遠去。這又是採用了反襯手法。“罟師蕩槳”句再添一筆:連漁人也都搖著船槳,向著近水的曲岸邊蕩去準備歸家了。詩人卻忘了歸家,他的身心都被離去的友人帶走了。今人劉拜山雲:“行客、罟師本屬局外,卻被牽入局中,借彼之漠不關心,形己之深情獨往。烘染無痕,妙不著力。”(《千首唐人絕句》。

  後兩句,描寫友人已乘船遠去,詩人眺望大江兩岸,桃紅柳綠,碧草如氈,春光怡人,此時,他突發奇想,感到心中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如同眼前無處不在、無邊無際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追隨友人歸去。這兩句詩,巧妙地同時運用比喻、象徵、擬人、幻想等多種手法,將春色寫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濃郁、無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惜別之情的深厚浩茫、纏綿悱惻、超越時空。相思之情是抽象無形的,詩人以春色來比喻,它也就變得生動具體,使人可見可觸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歸去的意象,新鮮獨創,創造出一個深邃闊遠的意境。明人鍾惺《唐詩歸》評說:“相送之情,隨春色所至,何其濃至!末兩語情中生景,幻甚。”可謂深得其妙。

  鍾惺所指出的這種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寫離別的手法,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及北宋詩人鄭文寶的詩句“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柳枝詞》),都明顯地受到王維這首詩的啟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