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

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

  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讓我們一起了解王維奉命出使邊塞的過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1

  使至塞上原文: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譯文及註釋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註釋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⑵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裡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⑶屬國:有幾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於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後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曆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

  ⑷徵蓬:隨風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⑸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裡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空。這裡是指唐軍佔領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趙殿成注有二解:一雲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雲塞外多旋風,“嫋煙沙而直上”。據後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雲:“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

  ⑺長河: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⑼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裡指前敵統帥。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漢竇憲北破匈奴,曾於此刻石記功。《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這裡代指前線。

  ⑽“單車”兩句:一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⑾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使至塞上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張燕瑾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讚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裡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裡說的那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2

  使至塞上①

  單車②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③。

  徵蓬④出漢塞,歸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煙直,長河⑦落日圓。

  蕭關⑧逢候吏,都護⑨在燕然。

  ——唐·王維⑩

  註釋

  ①使:出使。寒上:邊塞。

  ②單車:這裡表示行裝簡便,隨從少。問邊:到邊塞察看、慰問。

  ③這句是“過居延屬國的倒裝。屬國,漢朝時已歸附的少數民族地區為屬國。居延:屬國名,古縣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

  ④徵蓬:隨風遠飛的蓬草。漢塞:邊塞。

  ⑤胡天:北方的邊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煙:指狼煙,即邊塞用作報警的訊號。據史書載:“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詩中稱“孤煙直”。

  ⑦長河:黃河。

  ⑧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冋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是古代從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騎:擔任偵察、巡邏任務的騎兵。

  ⑨都護:官員,意即總監。燕然:古山名,就是現在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古代也用來指代北部邊塞。

  ⑩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jié),唐代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承,後世人稱其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稱為“詩佛”。

  解讀翻譯

  輕車簡從到邊塞去慰問,

  路過我們的屬國居延國。

  就像隨風飄飛的蓬草飛出了邊塞,

  又像展翅的大雁飛到了邊境外的天空。

  狼煙在廣闊的沙漠中直直地衝向高空,

  壯闊的黃河映照著圓圓的夕陽。

  到了蕭關,遇見擔任偵察任務的騎兵,

  (他們票報說)都護在前線。

  賞析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維出使邊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實際上是把他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詩人去邊塞的途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邊疆慰問。既是“單車”,當然就裝備簡單,兩個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接著作者將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進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環境的蒼涼。不過作者很快就被邊塞的奇特風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臺上的狼煙直直地衝向高空,血紅的夕陽把蜿蜒的黃河都染紅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們帶入了神奇的夢幻,這壯美的場景也讓作者忘記了個人的惆悵。最後作者終於到達目的地,卻得知長官們都上了前線。在環境惡劣的邊塞,狼煙四起,那些守衛的將土們卻不畏困難,勇敢地衝出陣地,詩句表達了對他們的讚歎。

  本詩描繪了邊塞壯美的風光,抒發了作者自己的失意之情,讚揚了邊疆將士不怕艱苦的愛國精神。另外,“大漠孤煙直,艮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兩個字,看似平淡無奇,卻逼真地描畫出了邊塞獨有的壯美景觀,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讚歎。

  作業題

  想象一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一幅怎樣的場景?你喜歡嗎?

  擴充套件閱讀

  王維智擒瓜賊

  王維小時候機智聰明,愛憎分明。有一天,同村陳老伯地裡的西瓜被偷了。王維氣憤地說陳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城。”他臨走時,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懷裡。

  走了沒多遠,他們就看見一個人一邊大叫:“西瓜便宜啦,快來買啊!”一邊賊溜溜地東張西望。陳老伯一眼就認出這些西瓜都是自己種的,就大叫:“捉賊呀!”許多人圍上來看熱鬧。賣瓜人惡狠狠地推開陳老伯你憑什麼說這瓜是你的?”王維急忙拿出懷裡的一堆瓜蒂,說:“這就是憑證。”他請大家幫忙用瓜蒂去對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對上了號。

  王維使至塞上譯文及賞析3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註釋:

  1、單車:一輛車,這裡形容輕車簡從。問:慰問。

  2、屬國:漢時稱歸附漢朝而仍存國號的少數民族王國為屬國。一說為典屬國,漢時負責屬國事務的官員,唐時常指使者。居延:漢時稱居延澤,唐時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3、徵蓬:隨風飄轉的蓬草,這裡為詩人自喻。

  4、歸雁:從南方飛回的大雁。胡天:古時西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

  5、大漠:大沙漠。煙:狼煙,古時邊防常點燃狼糞報警。每日初更須燃狼煙報告平安,稱之為平安火。

  6、長河:疑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石羊河,唐時稱馬成河。一說指黃河。

  7、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這裡非實指,襲用何遜《見徵人分別》“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候騎:負責偵察敵情的騎兵。

  8、都護:漢唐時在邊疆設定都護府,長官稱都護。這裡指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後漢書·竇憲傳》載,東漢竇憲大破匈奴軍,登燕然山刻石紀功,史稱燕然勒銘。這裡用竇憲喻崔希逸。

  賞析:

  塞北風光,大抵乾淨簡潔、粗獷有力。與“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奇麗渾茫不同,王維只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勾勒出北地簡練有力的壯闊之景。尤其“直”“圓”二字構圖利落,錘鍊極妙,為後世稱道。《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便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前二聯和尾聯只平平道出,彷彿為這一聯鋪墊,使得此詩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詩中所言皆為實景實事,與《少年行》等不同,堪稱一首真正的邊塞詩。詩人以“佂蓬”“歸雁”自喻,切合使者身份,更在虛虛實實間流露出孤身走天涯的莽蒼之氣。尾聯化用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另開新意,惹人遐想。

  【名家點評】

  屈復《唐詩成法》評此詩:“前四寫其蕪遠,故有“過”字、‘出’‘入’字。五六寫其無人,故用‘孤煙’‘落日’、‘直’字、‘圓’字,又加一倍驚恐,方轉出七八,乃為有力。”

  徐增《而庵說唐詩》評此詩:“‘大漠’‘長河’一聯,獨絕千古。”

  王士禎《唐賢三昧集箋江》評此詩:“‘直’‘圓’二字極錘鍊,亦極自然。後人全講煉字之法,非也;不講煉字之法,亦非也。”

  曹雪芹《紅樓夢》中借書中人物香菱之口評價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註》中評此詩頸聯兩句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度評價此詩頸聯兩句:“‘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形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所說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生平事蹟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詩》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裡,據其《請施莊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採,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讚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佈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捲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