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新晴野望》註釋翻譯與賞析

王維《新晴野望》註釋翻譯與賞析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 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 傾家事南畝。

  註釋: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望。

  [2]極目:窮盡目力向遠處看。

  [3]氛垢:霧氣和塵埃;氛,霧氣,雲氣;垢,汙穢,骯髒。

  [4]郭門:外城之門。郭:外城。

  [5]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6]農月:農忙季節。

  [7]傾家:全家出動。事南畝:在田野幹活。事:動詞,從事。

  [7]南畝:《詩經》有“今適南畝,或耘或”句,指到南邊的田地裡耕耘播種,後來南畝便成為農田的代稱。

  譯:

  雨後新晴的原野格外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

  外城的門樓緊靠著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線著溪流的入河口。

  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別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後。

  正是農忙時節沒有悠閒的人,農民們一家一家全都在田畝間忙碌著呢。

  評: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全詩描繪初夏時節,雨過天晴,詩人望原野所見到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詩的開頭兩句,總述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刷,空氣中沒有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現出來,同時也將讀者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來。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這四句描繪的是縱目遠所看到的周圍的秀麗景色,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著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層次清晰,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卻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自然不會忘記添上畫龍點晴的一筆。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格調明朗、清新,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不愧為山水詩畫的大師。

  這首詩曾作為古詩詞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的語文試題中。

  詩句解: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雨過天晴,詩人站在高處,極目遠,只見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空氣清新,明淨得一點兒塵埃都沒有。

  開篇兩句,寫詩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滌,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明淨,一塵不染;縱目四望,雨後的田野不僅開闊而且明亮,讓人可以看到很遠很遠,彷彿可以把目光用盡似的。

  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徵。讀者也一下子被引進到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遠處,村口的城門立在河邊渡頭旁,村裡的樹木緊緊相連,一直延伸到小溪邊。中國古代的城市大都設有人工開掘的護城河,高高的城牆就緊靠著護城河。但也有一些靠著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為護城河,形成了“郭門臨渡頭”的情形。詩中這個臨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臨著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門樓緊靠著渡口,村中綠樹環抱,一直伸延到溪邊。溪水的白,城門的灰,村樹的綠,在陽光的普照下交相輝映。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時,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隨著雨過天晴而變化的,還不止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銀白色的河水在麥田外閃動著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連綿的群山後傲然挺立。一場夏雨,改變了天空,改變了村莊,也改變了山和水。因為雨後水漲,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顯得異常明亮;近處的山脊背後,平日模糊的遠峰也清晰地顯現出來,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層次。

  這兩句詩對仗工整,音韻優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這裡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在雨後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著,晃人眼目。與“明”相對應的“出”,將山峰擬人化了:遠處碧色的峰巒,就彷彿一個個調皮的孩子,突然出現在群山的身後,讓人驚奇。

  詩到這裡,一幅絕妙的圖畫已經然讀者眼前:開闊的原野,恬靜的村莊,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巒,這些在雨水洗滌下為之一新的景象,錯落有致地分佈在畫面上,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這樣一幅畫,雖然秀美,卻總顯得有些空曠,缺乏生機。於是,詩人在最後兩句,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初夏正是農忙季節,收割麥子、播種秧苗都在這個時候。而此時正值雨過天晴,農民們自然更要抓緊這有利的時機,傾家而出,到田地裡勞作。農家人忙碌的身影,頓時給田野平添了無限生意。

  這樣的結尾,虛寫一筆,卻使整個畫面都生動了起來。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不僅景色秀美,而且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詩情畫意,一片祥和安樂。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