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詩詞《使至塞上》教後反思

王維的詩詞《使至塞上》教後反思

  王維詩《使至塞上》有遭到貶棄的幽怨情感,作者思想複雜難言。

  使至塞上

  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教參解讀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選錄的王維《使至塞上》,言及詩歌思想,有一句模稜兩可的話,說作者的思想是複雜難言的,暗藏遭棄的不滿云云,對此說,我頗不以為然。

  由於發“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樣的慨嘆而真正被棄了(孟浩然因寫此句而引得皇帝不爽,遭貶謫)的明鑑,就發生在他的內署,因此,王維是不會糾結在其中的。帶著牢騷上路,一路上可不能嘔吐對明主的辛詞辣味。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大勝吐蕃,王維奉唐玄宗之令輕車簡從,出塞赴涼州宣慰。單車問邊,也是被“明主棄”的一個變相。然而,這一趟若是抑鬱上路,辜負曠漠粗糲雄渾的景緻的同時,怕也會折殺代天慰問的官威。他的遊記裡,你除了撿拾到偶爾的人生如寄的感覺外,國朝盛世的底蘊還是蠻足的。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教參上說他像“徵蓬”一樣隨風飄去,給人以漂泊不定之感,這是無根無依的身世的自嘆。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李商隱《七律》“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然而,徵蓬,不是轉蓬,怎麼就漂泊隨風了呢?“徵”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計劃的,而且體現極具主動性的統治階級的意志。這更與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寫的'“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州蓬”中的“散蓬”是迥然不同的。我曾驅車北去寧夏,時值秋日,那柏油路旁的蓬草還真就被飛車的氣浪挾裹,團團翻轉。我們且換一個角度,使者要奉命問邊,離開京畿之地,行色匆匆,便有那代表去年秋日的蓬草,隨著馬車滾動,和著塵埃,炫示出來自朝廷的聲音。又言像“歸雁”一樣孤獨。“歸雁”也是季節的信使,早就把我要到來的訊息寫滿胡天。“歸雁”的“歸”,是迴歸的歸,歸屬的歸,歸宿的歸。我是歸雁,順應季候之變,聽從時世之遣,進入屬於自己的領地,斷然沒有遭放逐的無奈,多的是一朝解脫後的自由與釋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煙因孤而直,日因落而圓。雄奇壯美的塞外景緻,也只有在問邊的“機遇”中才有幸領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那些忙碌於朝會和權謀的人,是斷然沒有欣賞奇景的時機和心機的。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有人把這句解如急於見到都護而不得的焦躁不安。到了蕭關,不見都護,候騎稟報說:“你要見我們都護,還遠著呢,他在遙遠的燕然山。”我們便想到作者是何等的失望和洩氣,怎麼這麼遠了還看不到都護呢?還得走多遠啊?於是,嘆氣、懊惱……且不說這種想當然會使這次問邊之行陡增無趣,便是與上聯聯絡起來看,義脈就斷裂了。這麼奇異的景緻,作者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厭煩?實際上,“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覓封侯”?殺敵戍邊,立功邊陲,一直是有志男兒的夢想。“燕然未勒歸無計”,燕然勒石,是邊疆將士的追求。都護在燕然,這是對廣袤國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識的宣洩。看不到絲毫的疲敝與無奈。

  綜上,與其說本詩情愫幽微難言,倒不如解讀成:這是王維在仕途坎坷時慨以當慷的一曲大風歌。

  拓展:

  王維《使至塞上》賞析

  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這首詩是王維作為監察御史出使邊塞時所作。開元25(公元737)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撫,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創作於作者赴河西節度使幕府途中。詩人離開京城,前往邊塞的時候,心情激憤而又憂鬱。“使至塞上”含義就是:奉命出使到邊塞去。

  這首詩,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寫景。但無論是敘事還是寫景,都流淌著作者奔湧不息的激情。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意思是“我輕車簡從出使邊塞去察訪軍情,要經過西漢時的屬國居延”。“單車”表明此次出使裝備簡單,隨從不多。“過居延”點明出使行程遙遠,要經歷居延國,到達西北邊陲。雖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語句,但作者的孤獨、寂寞和抑鬱之情,仍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

  頷聯“徵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徵蓬”、“歸雁”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被排擠出朝廷,就像這隨風漂泊的蓬草一樣。孤獨地飄出漢塞,又像歸雁一樣淒涼的飛人胡天邊塞。雖是寫景之句,但詩人因受排擠而激憤和壓抑的內心感受卻展現得生動具體。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出了一幅蒼涼壯闊的宏偉畫面:在浩瀚無邊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濃煙孤然升起。在浩蕩奔湧的黃河盡頭。一輪落日徐然下降。畫面雄渾而壯美,透過作者精美的描繪,讀者想象到了詩句以外的蒼天白雲,也體會到了作者悲壯孤寂的情緒被融化在自然景色當中,隨滾滾黃河水奔流而去。這流傳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現了大漠景色的奇特。而且為下文抒發感情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尾聯“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將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線巡邏兵,從“侯騎”口中得知“都護”在燕然(前線),抑鬱孤寂的悽然即刻被興奮昂揚的愛國之情所淹沒。由單純的沉淪於個人得失,上升到了對戍邊將士的稱讚和對國家安寧的渴望。這一昇華使讀者眼前一亮,我們似乎感受到了詩人年輕時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蘇軾稱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這首詩也體現出如此特點。一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首聯中的“問”和“過”,頷聯中的“出”和“入”。尾聯中的“逢”和“在”。這六個動詞。清晰地勾畫出詩人孤行大漠的足跡。而詩人的感情也隨著行程在不斷變化:單車出行:內心抑鬱孤寂;見到侯騎得知都護的訊息後,感情由悽然轉向興奮。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從景生。頷聯中詩人看到徵蓬、歸雁時,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情由抽象變得具體化。自己也如徵蓬、似歸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縷縷孤煙升起,滾滾東流的黃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壯觀畫面時,心胸頓時開闊。蒼茫壯闊之景不僅烘托了詩人的孤寂悲壯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渾景色的陶冶和淨化下。詩人興奮、昂揚的愛國之情奔湧而出。

  總之,雄渾壯觀的景色,浩蕩奔湧的激情,使之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