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描寫雨的詩有哪些

王維描寫雨的詩有哪些

  雨,多麼有詩意的字啊,如天地日月醞釀之精英,似嬌花嫩葉貢獻之瓊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維描寫雨的詩有哪些,歡迎閱讀。

  1、 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出自唐代詩人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釋義】:清晨的微雨溼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賞析: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溼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溼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溼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這首詩又叫《贈別》、《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前二句起興,於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這是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複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裡人跡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於杯中矣。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也。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雲:"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作者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直接表現對朋友真摯的感情。作者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2、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釋義】: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彷彿已經到了秋天。

  鑑賞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作者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於這裡人跡罕至,“峽裡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讚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作者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作者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作者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作者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作者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作者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作者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作者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3、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王維《欒家瀨》

  欒家瀨

  作者: 王維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賞析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一深潭,有時出現一淺瀨。所謂瀨,就是指從石沙灘上急急溜瀉的流水。這流水雖然湍急,但明澈清淺,游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裡覓食。它把水腳靜靜插在水中,樹枝似的一動不動,直到麻痺大意的游魚游到嘴邊,才猛然啄取。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之際,急流猛然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撲漉”一聲,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後,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落在原處。於是,小溪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

  《欒家瀨》這首小詩寫的就是這麼1個有趣的情景。“颯颯秋雨中”,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緊要之筆。因為有這場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濺起跳珠,驚動白鷺。“淺淺石溜瀉”,正面描繪欒家瀨水流的狀態。“淺淺(jiān間)”,同“濺濺”,水流急的樣子。“瀉”字也極傳神,湍急的`流水從石上一滑而過,一瀉而逝。正因為水流很急,自然引出水石相擊、“跳波自相濺”的奇景。前三句,實際上都是為第四句作鋪墊,為烘托“白鷺驚復下”而展開的環境描寫。白鷺受驚而飛,飛而復下,這是全詩形象的主體,作者著意描寫的也就是這場虛驚。作者巧妙地以寧中有驚、以驚見寧的藝術手法,透過“白鷺驚復下”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在這裡,沒有任何潛在的威脅,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這正是此時走出政治漩渦的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釋義】: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一深潭,有時出現一淺瀨。所謂瀨,就是指從石沙灘上急急溜瀉的流水。這流水雖然湍急,但明澈清淺,游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裡覓食。它把水腳靜靜插在水中,樹枝似的一動不動,直到麻痺大意的游魚游到嘴邊,才猛然啄取。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的時候,急流猛然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撲漉”一聲,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後,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落在原處。於是,小溪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

  4、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王維《山中》

  【釋義】:彎曲的山路上原本沒有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彷彿就要潤溼了人的衣裳一樣。

  出自唐代王維的《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鑑賞

  這首小詩以作者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裡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作者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裡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作者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裡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區域性,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控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溼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位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裡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溼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溼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溼”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溼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