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好段摘抄

汪曾祺散文好段摘抄

  有關汪曾祺散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散文的優美好段摘抄,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麼說什麼,沒有話說時,儘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係。

  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後面是有文化的。

  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11、有的小說,是寫農村的。對話是農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

  12、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容的粗糙。

  13、語言,是內在地執行著的。缺乏內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14、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並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15、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16、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這是不可能的。小學生的語言裡不可能有這個詞。

  17、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鬧”字“白”字,有什麼稀奇呢?然而,未經人道。

  18、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19、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20、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意。

  21、我的習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22、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23、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24、若我在臨水照影裡,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裡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裡,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裡,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取你一如初見。

  25、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為這是說得很對的。

  26、一個作家要養成一種習慣,時時觀察生活,並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寫下來也可以。不寫下來,就記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記的)。記憶裡儲存了這種常用語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寫作時就會從筆端流出,不覺吃力。

  27、我認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作的。作者寫了,讀者讀了,創作過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麼都知道,都寫盡了。要留出餘地,讓讀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補充。

  28、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為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