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練習及答案

汪曾祺《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練習及答案

【汪曾祺《蒿·枸杞·薺菜·馬齒莧》原文】

  蒿是生於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蒿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蒿的字,我小時候不知怎麼寫,後來偶然看了一本什麼書,才知道這個字音“呂”。但我查了幾本字典,“”都音“樓”,我有點恍惚了。“樓”“呂”一聲之轉。許多從“婁”的字都讀“呂”,如“屢”“縷”“”……這本來無所謂,讀“樓”讀“呂”,關係不大。但字典上都說蒿是蒿之一種,即白蒿,我卻有點不以為然了。我小說裡寫的蒿和蒿其實不相干。讀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蒿生於水邊,與蘆芽為伴,分明是我的家鄉人所吃的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蒿別是一種,未可知矣。深望懂詩、懂植物學,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所說的“極清香”,很不具體。嗅覺和味覺是很難比方,無法具體的。昔人以為荔枝味似軟棗,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所謂“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這是實話,並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處都有。開花後結長圓形的小漿果,即枸杞子。我們叫它“狗奶子”,形狀頗像。本地產的枸杞子沒有入藥的,大不如寧夏產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葉,即枸杞頭。枸杞頭是容易採到的。偶爾也有近城的鄉村的女孩子採了,放在竹籃裡叫賣:“枸杞頭來!……”枸杞頭可下油鹽炒食;或用開水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說“極清香”。春天吃枸杞頭,雲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菜一樣。

  “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俗謂是日以薺菜花置灶上,則螞蟻不上鍋臺。

  北京也偶有薺菜賣。菜市上賣的是園子裡種的,莖白葉大,顏色較野生者淺淡,無香氣。農貿市場間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來賣,則又過於細瘦,如一團亂髮,制熟後強硬扎嘴。總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慣用薺菜包春捲,包餛飩,甚佳。我們家鄉有用來包春捲的`,用來包餛飩的沒有——我們家鄉沒有“菜肉餛飩”。一般是涼拌。薺菜熟剁碎,界首茶幹[注]切細丁,入蝦米,同拌。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冷盤的。酒席上的涼拌薺菜都用手成一座尖塔,臨吃推倒。

  馬齒莧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莧分人莧、馬莧。人莧即今莧菜,馬莧即馬齒莧。我們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裡拿一個,了香油吃,挺香。馬齒莧有點淡淡的酸味。

  馬齒莧開花,花瓣如一小。我們有時捉了一個啞巴知了——知了是應該會叫的,捉住一個啞巴,多麼掃興!於是就摘了兩個馬齒莧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馬齒莧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適,一撒手,這知了就拼命往高處飛,一直飛到看不見!

  三年自然災害,我在張家口沙嶺子吃過不少馬齒莧。那時候,這是寶物!

  【注】 界首茶幹:高郵界首陳西樓的五香茶幹,呈扁圓形,色澤醬紅,肉細嫩微黃,頗似雞肉,清香可口。

【練習】

  小題1:本文寫了作者故鄉的哪些食物?這些食物各有什麼特色?

  小題2:作者說蒿“加肉炒食極清香”,他是如何表現“清香”的?

  小題3:說到薺菜,作者為什麼先寫北京市場上賣的薺菜?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小題4:文章倒數第二段花了不少筆墨寫捉知了的事,這是否遊離了本文中心?請簡要說說你的看法。

  小題5:從下列角度中任選一個,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

  (1)簡本文句式運用的特點

  (2)簡本文的主要修辭手法

  (3)簡本文的結構特徵

【參考答案】

  小題1:(意思對即可)

  小題2: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蒿加肉炒食的清香味道。

  小題3:由近及遠,很自然地引出寫作物件,藉以襯托家鄉的薺菜味道鮮美。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南方(故鄉)的思念之情。

  小題4:沒有遊離中心,而是具體生動地表現了馬齒莧花如小的特點。這樣寫既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又增添了文章情趣,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小題5:(意思對即可,注意合理擴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