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滁州西澗》教學設計

古詩《滁州西澗》教學設計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絕,分享了《滁州西澗》教學設計,歡迎同學們來閱讀!

  【課標與教材分析】

  1.準確理解、用學科語言描述、運用課標的具體目標要求: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詩歌的目標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2.分析教材,確立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

  《滁州西澗》是寫景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從詩人創造的澗邊幽草、水急舟橫的清幽意境中,傳達出一種悠閒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教材重點】透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意,學會欣賞。

  【教材難點】透過誦讀,體會詩情,培養學生對詩詞的鑑賞與感悟能力。

  【學情分析】

  1.學生知道了什麼:對韋應物學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經進行背誦和默寫。

  2.學生能夠自己解決什麼: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字音字形,查閱資料,疏通詩歌大意。

  3.學生需要教師指導解決什麼:兩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以及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學會如何賞析。

  1)預測多數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的寫作手法,學會如何賞析。

  2)預測學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以及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學會如何賞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透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覆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與方法能力目標:反覆品讀古詩,抓文眼,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詩句大意;體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悟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

  【教學評價】

  課標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詩文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因此課上要求學生上黑板默寫,展示,並評價書寫。小組合作交流,理解詩意,課代表進行評價。小組展開誦讀比賽,感悟詩情。

  【教學方法與媒體】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堂教學過程中活動的設計】

  一、構建動場:

  學生齊背古詩《滁州西澗》。

  1.作者簡介:學生說說自己瞭解的韋應物。後教師補充。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為“韋柳”。

  【教學反思】

  《滁州西澗》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描寫了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裡。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還令加說明韋應物寧願做一株無人關注的小草,也不願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職。

  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古詩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我設計瞭如下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 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麼情感?最能體現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

  (2)後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3)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4)作者用哪句詩句表達了堅守節操的志向?

  (5)最後一句中哪個動詞用得極妙,又妙在哪裡?

  藉助以上的五個問題,透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使得學生對詩句中春意盎然的澗邊景色和淒涼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瞭解,對詩作所表達的感情有了明確的認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