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文天祥

《沁園春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文天祥

  文天祥的《沁園春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深蘊儒學思想,是一篇激越雄壯的正氣歌,表現出民族的尊嚴和英雄的志節,文天祥也不愧為中國文化精神的實踐者。

  沁園春·題潮陽(1)張許二公廟(2)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嶽氣分(3),士無全節;君臣義缺(4),誰負(5)剛腸(6)。

  罵賊張巡(7),愛君許遠(8),留取聲名萬古香。

  後來者(9),無二公之操(10),百鍊之鋼(11)。

  人生翕歘(12)雲亡(13)。

  好烈烈轟轟做一場(14)。

  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

  古廟(15)幽沉,儀容(16)儼雅(17),枯木寒鴉幾夕陽。

  郵亭(18)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註釋】

  (1)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

  (2)張許二公廟:張巡,許遠,唐代著名愛國將領。

  (3)光嶽氣分:指時衰世亂、光指日月星。嶽指五嶽,氣為天地正氣。

  (4)君臣義缺:指君臣之間欠缺大義。

  (5)負:具有。

  (6)剛腸:指堅貞的節操。

  (7)罵賊張巡:張巡城破被俘後,賊將問巡:“聞公督戰,大呼輒鑿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答日:“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並罵賊日:“我為君父死,爾附賊,乃犬彘也,安得久!”

  (8)愛君許遠:許遠任睢陽太守,“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9)後來者:指以後計程車大夫。

  (10)操:節操。

  (11)百鍊之鋼:喻其堅。

  (12)翕歘:音唏噓,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現。

  (13)雲亡:死去。“雲”字無義。

  (14)做一場:幹一番事業。

  (15)古廟:即張、許公廟。

  (16)儀容:指張、許兩人的塑像。

  (17)儼雅:莊嚴典雅。

  (18)郵亭:古代設在沿途、供給公家送文書及旅客歇宿的會館。

  【白話譯文】

  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亂起,正氣崩解,不見盡忠報國之士,反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那種如百鍊精鋼似的精誠。

  人生短促,轉眼生離死別。更應該轟轟烈烈做一番為國為民的事業。如果他們當時甘心投降賣國,則必受人唾罵,以至遺臭萬年,又怎麼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沉,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示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則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

  【創作背景】

  韓愈曾撰寫《張中丞傳後敘》,表彰張許功烈事。後潮州人為張許建立祠廟,選址縣東郊東山山麓。南宋帝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以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駐兵潮陽(今屬廣東省),特意前往縣城東郊進謁後人為紀念張、許二公而修建的雙忠廟,並賦此詞抒發其為國獻身的雄心壯志。

  【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史來抒發愛國情懷的激昂詞篇。詞中透過詠史,表達了詞人在南宋亡國前夕力挽狂瀾、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詞一開頭便立下了生死的標準:一個為人子、為人臣者,若為盡忠君王、進孝父母而死,則死而無憾,沒有什麼可怕的。詞人開篇從容論死,達觀凜然,讓人直覺有一股浩然正氣撲面而來。

  “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這幾句追敘史事,讚頌張、許二人的崇高氣節。自從安史之亂起,天崩地陷,正氣蕩析殆盡。叛軍所向披靡,將領們不顧君臣大義,全沒有剛烈之心,紛紛棄城投降。只有大罵逆賊的張公、忠君報國的許公威武不屈,終得留芳千古,令人敬仰。

  “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此三句言張、許二公名彪青史,為後世做出了榜樣,但後來人卻鮮有繼其志者,矛頭直指南宋的蠅營狗苟之輩。看看今天的朝臣們,哪一個有二公的節操,哪一個像二公那樣剛烈不屈,經得住世亂的考驗?

  “人生翕歘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這兩句由二公之事蹟宕開一筆,直抒胸臆。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大丈夫應當轟轟烈烈地幹出一番事業,才不枉到這世上走一遭。這兩句語短情真,完全相合於詞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念。

  “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此四句由上片的讚頌又退一步設想,反說二公,論忠論奸,確立標準,以警醒當朝的卑躬屈膝之徒。如果當時張許二公賣國求榮,甘心投降安史叛軍的話,那他們一定會遭到人們的唾罵,怎麼能流芳百世?又怎麼會有人為之立廟紀念呢?兩種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國難當頭,該何去何從,不言自明。

  “古廟幽沉,義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古廟,即潮陽的張巡、許遠廟。據《隆慶潮陽縣誌》,此廟初建於北宋熙寧(1068~1077年)年間,當時已經經歷了200多年。前三句描寫古廟的具體情景,大有深意。“古廟幽沉”和“枯木寒鴉幾夕陽”均是寫古廟光線幽暗淒涼,年代久遠失修,可塑像卻“儀容儼雅”,不改昔日面貌,這是作者對所崇拜的偶像的主觀感受,透露出廟宇雖荒涼,但張、許二公之精神將永存之意。以枯木、寒鴉、夕陽等意象來渲染張、許二公廟宇的殘破淒涼,藉以說明來廟朝拜者的稀少,暗示當代人對張、許二人的死節精神已漸漸淡忘,不再感興趣了。結尾三句則正告賣國求榮者們:你捫心自問,愧也不愧?把寫作本詞的用意點了出來。

  此詞借詠贊張許二人的品格來表達作者的'人生觀,詞中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做兒子的要為父母盡孝,做臣子的要為國為君盡忠,為了忠孝,死又何妨?詞中洋溢著愛國者的豪情與正氣。此詞與他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業績一樣,可以與日月爭光,其精神可以光照萬代。

  同時這首詞也立下了一面人生的“鏡子”。這面“鏡子”的價值標準就是“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應當“留取聲名萬古香”,“好轟轟烈烈做一場”,這面“鏡子”的具體稽模就是張巡、許遠。每個人在“鏡子”面前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當然,那些奸雄更需要以史為鑑,以人為鑑,照照自己。

  拓展閱讀: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元兵南侵、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其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文山全集》等,流傳後世的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

  文天祥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被後世歷代傳頌,文天祥寫下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壯愛國詩歌也成為千古名句。2002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以岳飛與文天祥當年是參加“民族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而非“反抗外敵戰爭”為理由,不再將他們列為“民族英雄”,只承認戚繼光、鄭成功等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主編余桂元發表觀點:“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曆史上的民族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牆,家裡打架,基於這一觀點,我們只把反對外來侵略的傑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稱為民族英雄,對於岳飛、文天祥這樣的傑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但並不稱之為民族英雄。”並在《青年時報》發表該觀點。此言論一出,在因特網上招致一片罵聲。文天祥在香港的後人也在記者採訪時表示遺憾。更多的人認為從政治的角度抹殺文天祥為民族英雄的定論是對歷史的褻瀆。 但從2003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版歷史教科書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稱為民族英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