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驛文天祥翻譯

金陵驛文天祥翻譯

  文天祥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金陵驛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注]①該詩是天文祥抗元失敗被執,由廣州押赴燕京路過金陵時寫的。

  ②離宮:皇帝出巡時的住所,此處指代南宋王朝。

  翻譯

  草合離宮轉夕暉:夕陽下那被野草覆蓋的行宮,

  孤雲飄泊復何依: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啊?

  山河風景元無異: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原來沒有什麼不同,( “元”,同"原"。)

  城郭人民半已非:而人民已成了元朝的臣民.。

  滿地蘆花和我老:滿地的蘆葦花和我一樣老去,

  舊家燕子傍誰飛:人民流離失所,國亡無歸。

  從今別卻江南路:現在要離開這個熟悉的老地方了,

  化作啼鵑帶血歸:從此以後南歸無望,等我死後讓魂魄歸來吧!

  賞析

  本詩寫於1279年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餘,金陵(今南京)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蹟,大宋政權的象徵,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雲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雲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定,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繫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裡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悽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儘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願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本聯與詩人《過零丁洋》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四年後,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閱讀訓練】

  1.首句描寫舊日皇宮_______的景象,第二句中的“孤雲”暗喻_______的境況。

  2.頷聯運用____的手法,發出_______的感慨。

  3.第五句以_______寫______,第六句以______寫_______。

  4.末句以望帝魂化杜鵑徹夜哀啼的傳說表達_________的決心。

  【參考答案】

  1.衰草夕陽,一片荒蕪破敗 詩人自己如同孤雲漂泊無依

  2.對比 山河依舊,人事已非

  3.蘆花 自己 燕子 國家

  4.我死之後要化為啼血的杜鵑鳥飛回江南

  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禦敵之計,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鹹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範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其中詩作達百餘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