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文天祥古詩

正氣歌文天祥古詩

  《正氣歌》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全詩感情深沉、氣壯山河、直抒胸臆、毫無雕飾,充分體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小編整理的古詩內容,供參考!

  正氣歌並序

  予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2。單扉低小3,白間短窄4,汙下而幽暗5。當此夏日,諸氣萃然6:雨潦四集7,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8,蒸漚歷瀾9,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10,風道四塞11,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12,助長炎虐13,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14,陳陳逼人15,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16,腥臊汗垢17,時則為人氣;或圊溷18、或毀屍19、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20。疊是數氣21,當侵沴22,鮮不為厲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間25,於茲二年矣26,幸而無恙27,是殆有養致然爾28。然亦安知所養何哉29?孟子曰30:”吾善養吾浩然之氣31。“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32!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33。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34。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35。皇路當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

  時窮節乃見38,一一垂丹青39。在齊太史簡40,在晉董狐筆41。

  在秦張良椎42,在漢蘇武節43。為嚴將軍頭44,為嵇侍中血45。

  為張睢陽齒46,為顏常山舌47。或為遼東帽48,清操厲冰雪49。

  或為出師表50,鬼神泣壯烈51。或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

  或為擊賊笏54,逆豎頭破裂55。是氣所磅礴56,凜烈萬古存57。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58。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59。

  三綱實繫命60,道義為之根61。嗟予遘陽九62,隸也實不力63。

  楚囚纓其冠64,傳車送窮北65。鼎鑊甘如飴66,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67,春院閟天黑68。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69。

  一朝濛霧露70,分作溝中瘠71。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

  嗟哉沮洳場74,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75。

  顧此耿耿在76,仰視浮雲白77。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78。

  哲人日已遠79,典刑在夙昔80。風簷展書讀81,古道照顏色82。

  文學鑑賞

  “養氣”之說原於孟子。他所說的“氣”,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性的正氣。“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在宋代理學中,更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張載便以“氣”作為宇宙的本體,主張“氣一元論”。朱熹以“理”為世界本原,但又強調“氣”化育萬物的作用,在他看來,氣是理與萬物的媒介。文天祥在這首五言古詩中關於正氣的鋪寫,與上述思想有一定關係。

  這首詩的序為散文。有駢句,有散句,參差出之,疏密相間。在序裡,作者先以排句鋪陳,以駢散穿插描寫了牢獄之中的“七氣”,極力渲染出監牢環境的惡濁之至。而詩人又說自己身體本來孱弱,但在“七氣”的夾攻之下,竟然安好無恙,那就是因為靠著胸中的浩然正氣,有了正氣在胸,便能抵禦所有的邪氣、濁氣,這些說明了寫《正氣歌》的原因,接著便引出下面對“正氣”的詠歎。因此,序和詩在構思上是有連屬的,在技巧上是前後照應的,是全詩的有機組成部分。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從“天地有正氣”到“一一垂丹青”為第一部分。這部分是對浩然之氣的熱情禮讚。“正氣”與天地並生,與宇宙同在,詩人首先寫出“正氣”的這種偉大性質,使“正氣”的描寫,有了一種充塞乎天地之間的崇高美。天地萬物,均受“正氣”之稟賦。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氣的化育生成。下面詩人將筆一轉,便將“正氣”轉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氣,充塞於蒼冥,可見正氣的力量。“皇路”二句,寫清平之時,稟受正氣之人雍容和雅,為朝廷的清明政治盡力。這兩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襯。下面,詩人筆鋒又轉,寫在危難之際,稟受正氣之人便表現出了凜凜氣節,他們為了正義而不避禍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業績彪炳於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間的過渡之筆,顯的十分自然。

  從“在齊太史簡”到“道義為之根”為第二部分。在這部分裡,詩人歷數了史冊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來寫浩然正氣的體現。詩人連用四個“在”字,形成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顯得氣勢極為充沛。正因為“正氣”的賦予,才有了這些志士的壯舉。詩人為避免單調,將“為嚴將軍頭”等四句換成了“為”字的排比句。之後,詩人稍作舒緩,以“或為”為排比句,每兩句寫一人。詩人透過以上三組排比句,歌頌了中華歷史上十二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之舉。這其中,有的是不畏權奸、秉筆直書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驅敵的將相;有的是面對強敵,寧死不屈的義士,他們有共同之處就是忠烈。辨證來看,“忠”是要作具體分析的,但這些人物的“烈”卻是極為感人的。“是氣所磅礴”到“道義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壯烈,概括“正氣”。“正氣”所鍾,可以不論生死。“地維”、“天柱”,實際是說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綱”句,有封建倫理道德的內容,“道義”也是如此。就是說,“正氣“是以封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作為基礎的。“正氣“作為激勵愛國志士的精神力量,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業績,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它的封建倫理性質也應該指出。

  從“嗟餘遘陽九”到“古道照顏色”為第三部分。前面是說正義賦予歷史上那些忠義之士以忠烈之績,從“嗟餘”開始則轉向詩人自己。“遘陽九”是說自己遭逢惡運,“隸也”句是說自己對國家危亡也無力迴天。“楚囚”兩句,一方面寫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達自己忠於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極為恰當貼切,在敘述中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懷。“鼎鑊”兩句,抒寫詩人視死如歸的壯烈之志。“陰房”六句,寫環境的幽暗惡濁。“如此”兩句,則是寫自己正氣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說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氣是抵禦“百沴”的法寶,任何邪惡之氣,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詩的結語,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氣賦予他們的壯烈事蹟,在史冊上永遠是炳炳烺烺,千古不滅。詩人從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氣的沾濡。古來忠臣義士的.烈舉,是詩人樂於學習的典範。“風簷”兩句,顯得十分從容不迫。[4]

  全篇的結構核心是“時窮節乃見”。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氣”發端,然後層層陪襯,突出“時窮節乃見”。之後再歷舉“哲人”事蹟證明“時窮節乃見”;又以自己囚於土牢而堅貞不屈來表明“時窮節乃見”。全詩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脈絡分明。浩然正氣直貫全篇,故歷述古人事蹟和己身遭遇而無堆砌之感。先寫古人而後寫自身,並表明“時窮節乃見”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現出他的浩然正氣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壤之中。正由於繼承、光大了優秀文化傳統,才使作者文天祥成為一位民族英雄,讓他發揚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也使他的這篇古詩成為弘揚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很長,又是五言之體,容易寫得平板拖沓,但這首詩卻以其慷慨悲壯撥人心絃,使讀者倍受感染。這主要是詩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氣流溢其聞,使詩作元氣淋漓,毫無乾澀之感,且詞氣滂沛,筆力道勁,格凋沉雄。全詩以平和穩健的散文化語言,緊緊環繞對浩然正氣的禮讚,於夾敘夾議中層層深入推進展開。首言浩然之氣之源與形,簡括幹煉。中間一通史詩性的列舉,雖繁富而不累贅,十二位忠臣義士的烈舉,一氣呵成,儼然大河奔流,滔滔東去,且詩人三易排比句組的語言,使詩富於變化。這種表現形式上的雄渾與浩然正氣意蘊上的雄威極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體現出全詩的底蘊:“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同時,也使讀者鮮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懷正氣,柱天維地的高大形象。《正氣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韻,通篇四韻,平仄間押,以此將詩之情韻導而逶迤,又寓激盪於從容。既渾灝蒼古,又頓挫揚抑,迴腸蕩氣。

  這首詩用古體詩的語調來寫,而不取近體的排偶整飭,顯得高古悲壯。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義膽、錚錚鐵骨;在歌贊先烈的同時,展現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氣凜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藝術特色

  全詩用韻富有變化,與文義互為烘托;旁徵博引,具體體現了浩然正氣的巨大力量;語多排比句式,文氣綿密貫串,節奏整齊明快。

  名家點評

  清·康熙《古文評論》卷四十三:斯篇出於至性,慷慨悽惻。朕每於披讀之際,不覺淚下數行,其忠君憂國之誠,洵足以彌宇宙而貫金石。

  清·過珙《重訂古文詳註全集》卷六:宋祚將盡,先生以致仕起兵,後元滅宋,執先生,歷萬苦而不屈,屹然如山,卒遇害而死,真能全其正氣矣。試讀此歌,言言若神鬼之淚,誠足沮金石而薄雲天。

  清·蔡世遠《古文雅正》卷十四:文山以年少對策第狀元,以法不息為主,一氣呵成數千言。……以此知養氣者不可不讀書也,特不為章句之儒耳。歌中又曰,“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公豈樂以死節見哉。[9]

  歷史侷限

  這首詩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舉的許多歷史人物,既不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對歷史對人民有過什麼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如“為嵇侍中血”詩句中的嵇紹,不過是由於皇室內訌,他為了保衛一個昏庸皇帝晉惠帝而犧牲了的一個封建社會的忠臣。至於管寧更不過是一位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隱士;雖然作者把他們都當做歷史上英雄人物來歌頌,但其實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犧牲的出發點很大程度是來自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他自幼就羨慕古代忠臣、義士的行為:在江西學宮看到一些忠臣畫象,就慨然說:“設不俎豆其間,非丈夫也。"並且在臨刑時還以學習古代聖賢,成仁取義,作為自己為國盡忠的信條。出此可見,他的思想基礎,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正因為他具有這種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視野,使他作品的積極內容,受到了限制。因而,在評價他的積極意義的同時,對於不與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應該加以批判的。他在被捕之後能夠堅持民族氣節,不為威屈,不為利誘,終於為國犧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為祖國保持了“正氣”,自然也應該肯定。但是作者文天祥的愛國思想,畢竟和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最後,正因為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詩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宣傳儒家教義和封建倫理觀念的東西,如“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條,是不可取的。

  

  文天祥與潮陽的傳奇故事

  公元1278年10月,右丞相文天祥率領一支抗元隊伍,叢南嶺經惠州、海豐進入潮陽縣境。當隊伍來到離縣城幾里遠的地方,白馬突然一聲嘶叫,停步不前了。看來,戰馬不能再支援了,文天祥不禁熱淚盈眶,向養馬屯長喚了一聲:“把馬抬進潮陽城!”

  公元1278年10月,右丞相文天祥率領一支抗元隊伍,叢南嶺經惠州、海豐進入潮陽縣境。當隊伍來到離縣城幾里遠的地方,白馬突然一聲嘶叫,停步不前了。看來,戰馬不能再支援了,文天祥不禁熱淚盈眶,向養馬屯長喚了一聲:“把馬抬進潮陽城!”

  文天祥把隊伍帶到城郊的東山安營紮寨,他帶著仰慕崇敬的心情,走進了建在東山麓的紀念唐代張巡、許遠的“雙忠廟”,拜謁了這兩位愛國將軍的忠魂。回想這幾年的征戰歷程,禁不住情懷激盪,拔出寶劍,用劍鋒劃石壁題了一首《沁園春》詞:“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嗟哉人生翕嘆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遺容儼雅,枯木寒寒鴉幾夕陽?郵停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他賦完詞章,如舉杯向雙忠公禱告:“二公忠義炯炯,我與二公同心。如許我忠義,請飲此杯,並願獻乘馬。”話未落,文天祥杯中的酒竟分左右自傾其半,那匹白馬也在此時停止了呼吸,倒斃在廟門外。文天祥懷著悲壯的心情,把白馬葬于山坡的一棵青松樹下,至今,東山坡還留有“文馬碣”遺蹟。

  文天祥在東山匆匆一宿,便又拔營啟程來到距潮陽縣城二十里的海口(即今海門)村外的海邊,在那山河破碎,元兵窮追的艱難日子,文天祥從江西轉戰進入廣東,而陸秀夫卻攜小朝廷從福州由海路南下。文天祥來到海口,就是要追尋朝廷帝舟帆影。他在將士的簇擁下,登上了屹立海邊的巨石,向著大海眺望,可是滄海茫茫,哪有帝舟影子?不禁頓足長嘆。他腳下那塊巍峨巨石,霎時被踏裂,成為象—朵多瓣蓮花。這就是人們所叫的蓮花峰。

  文天祥望不見帝舟,心中鬱郁,拔劍在路旁的一塊石頭上,刻下“終南”兩字,而且有意把“南”字中間的“半”刻成“午”,以寄中午望帝之意。

  當時,降元的叛將陳懿、劉興,勾結漢奸張弘範,氣勢洶洶,追趕文天祥隊伍。文天祥從海門西征路上,經過蠔坪(和平)時,與叛軍展開一場激戰,並獲大勝,劉興被擒,當場被處活斬,使軍心大振,群情歡躍。

  戰地之夜輾轉不眠。凌晨,他在朦朧之際,忽聽帳外人聲喧譁。文天祥披衣出帳,一打聽,原來是他的愛女監娘昨夜在野間遺失一把御賜玉扇,鄉親們鄭重地把它送回來。文天祥此時心情十分激動,他有感蠔坪民心的純樸,地氣的和平,便揮筆疾書“和平里”三個大字,贈給蠔坪人民。此後,蠔坪人民便把蠔坪改為“和平”,文天祥書寫的“和平里”三個大字,被刻在大石上,儲存至今。

  文天祥於十二月退出潮陽,轉到海豐北五坡嶺,準備進山固守,不幸被元兵追上。文天祥措手不及被俘。

  1279年(祥興二年)正月二日,文天祥被囚禁在船艙裡,準備西渡,因海上起風而拖遲四天,才於六日從潮陽啟航。囚船停泊潮陽之時,田心人陳夢龍曾組織義軍劫救不遂。

  文天祥在潮陽活動前後只有三個月左右,然而他那撼天動地的故事,七百年來,至今依然在人民中到處傳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