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中心思想

小石潭記中心思想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下面是小石潭記中心思想,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小石潭記》中,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小石潭記》鑑賞(範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遊記寫作也頗有借鑑意義。

  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 “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

  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鬥之地,在這裡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悽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悽”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淒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物件,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悽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麼一塊淨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遊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悽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課後習題

  1、給下列加黑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佁(  )然 為坻( ) 翕( )忽 愴(  )

  為嶼( ) 為堪( ) 幽邃(  )  俶( )爾 差 ( )互

  2、 解釋加點字。

  ①下見( )小潭 ②隔篁竹( ) ③如鳴佩環( )

  ④心樂之( ) ⑤水尤( )清冽( ) ⑥近岸( )

  ⑦青樹翠蔓( ),蒙( )絡( )搖( )綴( )

  ⑧參差( )披拂 ( ) ⑨潭中魚可( )百許( )頭。

  ⑩無所依( )⑾日光下( )徹( ),影布( )石上

  ⑿佁然( )不動;俶爾( )遠逝 ⒀往來翕忽( )

  ⒁鬥( )折蛇( )行,明滅( )可見

  ⒂犬牙( )差互( )⒃悽( )神寒( )骨

  ⒄悄愴( )幽邃( ) (18)其境過清( )

  (19)不可久居( ),乃( )記之而去( )(20)隸( )而從( )者

  三、一詞多義。

  (1)環 如鳴佩環______________ 四面竹樹環合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4)以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為底 以其境過清

  (5)而 潭西南而望 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6)其 其岸勢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過清

  (7)為 為坻 全石以為底

  (8)之 心樂之 全石以為底

  (9)差 參差 犬牙差互

  (10)從 從小丘 隸而從者

  (11)樂 心樂之 似與遊者相樂

  四、詞類活用。

  1. 心樂之 2.從小丘西行 3.日光下徹

  4.斗折蛇行 5.犬牙差互

  五.判斷句式。

  1.心樂之 ( ) 2.斗折蛇行 ( )

  3日光下徹 ( ). 4.坐潭上 ( )

  5.如鳴佩環( )6.全石以為底( )7.卷石底以出( )

  六、翻譯下列句子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8、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9、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10、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七、填空。

  1、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   代文學家 ,因為他生於河東,又稱 。

  本文的體裁是 。從文中可知同遊小石潭的共有    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