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作愛國情懷背後的人生隱憂

辛棄疾詞作愛國情懷背後的人生隱憂

  南宋詩人陸游自幼受社會與家庭環境影響,立志殺敵救國,在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活中受到愛國主義薰陶,其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一、淺議辛棄疾的愛國情懷

  辛棄疾出生之際,正值北方疆土被異族蹂躪,他從小就樹立了恢復故土的強大志向。大約在辛棄疾十五歲時,他前往燕京參加會試,雖以落榜告終,但也為他提供了進一步偵查北方敵情的機會。在十八歲時,辛棄疾又一次參加了會試,並且借這次機會考察敵情,二十二歲時彙集了二千多人的力量在濟南舉事,並且與青州耿青起義軍合併,歸屬南宋,辛棄疾在其中任掌書記。因此在辛棄疾的創作中,人們可能會看到不同於一般詞作者的愛國情懷,因為他的創作是在切切實實的血淚基礎上構成的,其他詩人在創作時可能僅僅是對國家的擔憂或者是對未來的期盼,而在辛棄疾的作品中,有描述因為不能前往戰場殺敵報國的宣洩,有因為中原山河不能被收復的失落與悲憤,還塑造了一個個馳騁沙場的英雄形象,可以想象那便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希望有一天可以站在戰場上保衛自己祖國的疆土,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也正是因為國仇家恨的情懷,才令辛棄疾的創作中增添了一種不同於一般詩人的悲慨之情,更加讓人欽佩的是在他的詞作中那種強烈的愛國情懷 。

  在辛棄疾的作品中隨處可見這樣的愛國情懷。例如《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這樣一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從中可以看出辛棄疾從小就懷揣著這樣遠大的愛國志願,希望能夠成為民族英雄。但是事與願違,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才俊,卻與當時的時代思想潮流相異而鬱郁不得志,在後續的二十幾年間冷落在荒村野巷,最終蹉跎終老。又如“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雖然在表面上讓人們感受到十分曠達,但是仔細品味,這句詞描述的是人到中年一種悽悽惶惶的心態,是一種希望破滅之後產生的絕望,因為在殘酷的現實下,他的才華,他的能力並沒有人賞識,也許這就是他在這個時代的宿命吧。

  二、品味辛棄疾愛國情懷背後人生隱憂

  在辛棄疾的詞作中,始終有一種鬱鬱不平之氣,這與他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不無關係,換個角度來講,辛棄疾的志向是成為少年英武的大將軍,但是歷史卻讓他成為了一位具有慷慨悲壯情懷的詞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沉痛的感嘆以及對現實無能為力的悲憤組成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創作於辛棄疾三十五歲時,這時的他正處於一段黑暗時期,雖然擁有功績偉業,但是始終處於輔佐他人的位置上,滿腔的熱血抱負不能實現,所以內心比較複雜,例如此篇中的“遙岑遠目,獻愁供恨”,抒發了報國比登天還難的情感,又感慨國家的腐敗,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能夠理解“我”的人又有誰呢?由此可見,此時的辛棄疾正處在一種複雜的矛盾之中,想要國家強大起來,但是又力不從心。

  辛棄疾雖然擁有滿腔的志向與抱負,但實際上卻仕途多舛,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相違背,註定是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內心深處擁有著對現世的絕望與無奈。其詞多引用典據,將歷史上的人物比作了自己,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遠大抱負,通過歷史中的人物都能實現。與前人相比,辛棄疾的幽恨情懷更為強烈,在《鷓鴣天・送人》中,雖然前半闕描述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這一句卻與前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安逸的鄉村生活與後半闕未能收復失地的鬱鬱寡歡形成了襯托,這種在歡樂的氛圍中寫哀的手法更加襯托了他的失落[5]。

  辛棄疾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即使長期在帶湖、瓢泉歸隱,也沒有消磨掉他的英雄壯志,泯滅掉他的愛國情懷。雖然有鄉村田園詞以適意,但也不過是借山水花木以寓懷。但無論詞人採取什麼樣的形式,使讀者感到的都是詞人那起伏跌宕的愛國激情和壯志難酬的憂傷懷抱,所不同的只是比其前期的思想更為深沉、感情更為悲憤而已。

  總而言之,在辛棄疾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遠大抱負,看到他的壯志難酬,也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滿腔的愛國熱情無法抒發。特別是其濃烈的愛國情懷背後深藏著的不合於時的孤獨、不被重用的無奈以及對時間流逝、人之將老的憂慮,這些複雜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明顯,給後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無論如何,辛棄疾確實留給後世一筆寶貴的財富,無論是戰場上的戎馬生涯,還是表達情感上的摧剛為柔,都為後世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愛國詞人形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