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高中階段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

  宋代 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譯文

  心想到高樓上觀看美景躲避憂愁,憂愁還是跟著我上了高樓。我走過好幾個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許許多多親戚好友都已白了頭。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退休。難道個個都要到邊塞去立功封侯?浮雲飄去飄來本來沒有固定之處,我能夠像浮雲那樣隨心來去,該有多麼自由。

  註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經行:經過。

  白頭:頭髮變花白。

  歸休去:退休、致仕。去,語助詞。

  不成:反詰詞,難道。

  出處:指出仕與隱處,做官與退隱。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問人口語。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無從得知。從詞意上推斷,此詞可能是作於詞人久經官場生涯的中年以後。在長久的官場生涯中,作者看透了其間爾虞我詐的種種現實。在仕宦與歸隱的得失之間,他思之籌之,不得要領,因而愁緒百結,久不能脫。詞人最終思考的結果是,自由自在的生活。這首詞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時光易逝的愁恨。起韻一筆包舉,總言憂愁的難以擺脫,為下文分別訴說時光易逝之愁與功業難成之愁預留了地步。在這裡,詞人“天真地”想透過上樓登高來擺脫令他難以忍受又無法迴避的憂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滿了奇趣,而他感到憂愁如有腳、又隨他上樓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在表達上,化不可見的抽象之愁為有可以觸碰與迴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寫抽象的生動趣味,同時,“欲上······愁還”的傳情方法,又為文氣增加了轉折跌宕的靈活之趣。接韻具體表明他所憂愁的內容,是自然也在變遷、親朋也在衰老白頭的時間不居之恨。“幾處”與“多少”的限定,空處傳神,包攬無限,寫出了自然變遷和人生衰老之多簡直無法據實計算的大愁苦。這種對於時光易逝的憂愁,是詞人“時間意識”覺醒的表現,而“時間意識”又是與人對於存在的反思與覺悟有關的,是一種看似脆弱,其實深刻的對於生命虛無的'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詞人產生這樣深刻的生命虛無的痛苦,不是來自於單純的哲學思考,而是由非常具體而強烈的生命體驗所導致的。

  於是,過片再進一層,揭示了導致其時間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業難成之愁。他以感情強烈的語言反覆其意與反問自己:說歸去吧,還是歸去吧,難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罷休不成?意謂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業才可歸隱。實際上,它傳達出了詞人無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業的愁苦。這樣,上下片就由這兩種愁苦在文理上連成渾然的一體。結韻進而揭出使自己產生時光易逝之愁與功業難成之愁的具體觸機,是那種恍若浮雲一樣到處漂泊的遊宦生涯。然後他再轉過一層,巧妙運用“浮雲”一詞的雙重比喻意義為自己下了這一轉語,如果能像浮雲一樣逍遙自在也很自由。這樣的轉語,洩露了他“遊宦成羈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這首詞在表情達意上,採用層層剝筍的見心法,由愁一時間之愁一功業難成之愁一遊宦成羈旅之愁,這樣就由遠而近,填充了越來越具體的生命痛苦:透過他的“剝筍”法抒情,越來越清晰地表現了他愁苦的來處。其總體藝術風貌是,感情濃郁,措意生動,文理自然而兼變化之趣。此外,因為暗喻的巧妙運用,這首詞顯示了深厚的韻味。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一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軼事典故

  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是山東境內的耿京起義。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被任命為掌管文書和帥印的掌書記。在此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裡當差的苦頭,竟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裡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當即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辛棄疾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名士相會

  據宋人趙溍《養痾漫筆》著,陳亮最初聽聞辛棄疾之名時,前往拜訪。將要到他家門口時,碰到一座小橋,陳亮三次試圖策馬躍過,但馬卻三次退卻。陳亮大怒,揮劍斬下馬的首級,把馬推倒在地,徒步進門。辛棄疾倚樓相望,大感驚異。派人詢問詳情,而陳亮已經到了門外,於是結為好友。

  在辛棄疾出帥淮軍時,陳亮正處於窮困潦倒的絕境。他前往治所拜訪辛棄疾,與他談論天下大事。酒酣之際,辛棄疾暢談宋金之間的利害,“南(宋)之可以並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並南者,如此”;還提及錢塘(臨安)並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敵人“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臨安)滿城皆魚鱉”。飲畢,辛棄疾邀請陳亮住在自己的屋子裡。陳亮半輾轉反側,思量道:“辛棄疾平素沈重寡言,醒來後一定會後悔自己的失言,將要殺我滅口。”於是盜走他的駿馬逃走。一個多月後,陳亮主動致信辛棄疾,求借十萬緡以接濟,辛棄疾也如數相借。

  淳熙五年(1178年),辛棄疾在與陳亮臨安相會。[27]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北郊帶湖訪問作者。辛棄疾和陳亮縱談天下大事,極為投契。陳亮在帶湖住了十天,又同遊鵝湖(今江西鉛山東北)。後來,陳亮因朱熹失約未來紫溪(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南),匆匆別去。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後,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寫下《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51]

  哭祭朱熹

  辛棄疾曾經與理學家朱熹共遊武夷山,朱熹寫下“克己復禮”“夙興夜寐”八個字,分別懸掛在辛棄疾兩間齋室的門上。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佈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冑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