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席慕蓉詩歌創作的主題

分析席慕蓉詩歌創作的主題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分析席慕蓉詩歌創作的主題,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分析席慕蓉詩歌創作的主題

  席慕蓉,生於1943年,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當今臺灣著名的女詩人。她的詩風含蓄、清新、柔美,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她以細膩柔美的抒情格調,展現了女性心理,尤其是對愛情的體驗和人生的思索,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同時又是現代女性內心矛盾的寫照。其詩歌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具有極強的畫面感,詩情畫意、情景交融是她詩的最顯著特徵,且大多蒙著一層淡淡感傷,很動人心,令人回味無窮,感覺就像醞釀多年的老酒,意猶未盡,要想真正理解,還得要自己認真品味生活,同時又深沉,具有極強的個性特徵,富有哲理性,寫的極美,清新,易懂。

  席慕蓉的作品用語淺白,寫情細膩濃郁。刻劃精美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裡,很容易看出作者的真誠。

  愛情、人生、鄉愁是她詩歌創作的三大主題。在席慕蓉的詩歌作品中,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很多,寫得憂傷動人,比如:《一棵開花的樹》,詩中寫道:“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己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走近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情 ”詩中“我”那五百年祈求,陽光下的“慎重”的盼望和“顫抖”的熱情與意中人的漠不關心和視而不見,讓這份感情增添了一份悲壯。這是一首“自己”的真情被別人無視錯失的愛情詩歌,正因為“我”的真摯和意中人的無視兩者形成的強烈對比,讓這首詩歌無比動人,從而成為席慕蓉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席慕蓉詩歌的另一大主題是對人生命運的探索,比如《塵緣》,詩中寫道:“不能像 佛陀般靜坐於蓮花之 我是凡人 我的生命就是這滾滾紅塵 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 快樂啊憂傷啊 是我的擔子我都想承受 明知道總有一日 所胡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蒐集 蒐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 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這首詩表現的是她對生命的體悟、人生宿命的認識,這種宿命,有對生命的無奈和自我安慰,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在宿命意識掩蓋下坦然而又堅強的女性形象。

  席慕蓉詩歌還有一大主題是鄉愁,在她的詩歌中那種對草原生活、牧羊女生活的嚮往,對故鄉的歌唱的詩篇很多。比如《鄉愁》:“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和《狂風沙》:“風沙的來處有一個名字 父親說兒啊那就是你的故鄉 長城外草原千里萬里 母親說兒啊名字只有一個記憶 風沙起時 鄉心就起 風沙落時 鄉心卻無處停息 尋覓的雲啊流浪的鷹 我的揮手不只是為了呼喚 請讓我與你為侶 劃遍長空 飛向那歷歷的關山 一個從沒見過的地方竟是故鄉 所有的知識只有一個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裡我找不到方向 父親啊母親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等詩篇。席慕容的鄉愁詩與有相同際遇的臺灣同胞一樣思歸、思鄉、懷人、憶舊 ,反覆吟唱的是心理的迴歸,有鮮明的尋根傾向和漂泊意識。席慕容作為努爾哈赤的後代,鄉愁是來自民族深層的心理積澱,是維繫在內蒙古大草原的無意識情結。席慕蓉用詩歌來描繪她生命的精神家園,寄託她深邃的思鄉之情。心思細膩而溫柔,詩句清新而感人,打動著每一個異鄉人的心。

  席慕蓉的詩歌創作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清新、易懂,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拓展閱讀:席慕蓉詩集讀後感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席慕容的詩和散文,尤其是詩,字裡行間都散發著淡淡的羅蘭香,清新朦朧,如夢似幻。她的詩總是帶著淡淡的苦澀,可卻能很好地表現她對生命的熱愛,對青春的追憶。她書寫的,不只是那種她夢想的“絕對的寬容、絕對的真摯、絕對的無怨、和絕對的美麗”的愛情,更是為了紀念難忘的青春裡的愛的印記。這個寫出優美詩句的女子曾說“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她的詩裡,有愛情、鄉情,每一種感情都豐富細膩,讓人沉醉。

  很喜歡她是那首《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候…看似淡淡的語氣,卻包含了濃濃的情感,如果那棵樹有自己的意識的話,我想那應該是它心底最美好的願望了吧。當青春嬌豔的花朵綻開了深藏紅顏的.時候,總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時看見,最好那個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沒有誰會喜歡紅顏空逝,在宿命中獨自徘徊,一覺醒來伴隨著你的只有那雨後零落了的花,無限孤單,卻又苦於無人欣賞。“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多麼震撼人心的決心,多少人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來了又還,我們是否想過要努力留下誰?多少事在我們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記憶,為此我們是否曾想過要努力爭取不要留有遺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後驀然回首卻發現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嘆息和四個字—不過如此!

  一直在想,那個讓席慕容反覆書寫的他究竟會是怎麼樣子。後來我終於明白了,那個所謂的他不是那個讓她心動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許早已淡去,席慕容書寫的,是對逝去的青春的追憶和對那些飄渺不定的愛的感覺的捕捉,她將難以直接表達的愛都賦予給了一個個記憶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樣的邂逅,那樣的暮色,那樣一棵會開花的樹,無疑都是對青春的愛的見證,哪怕一切終如雲煙,她也要問一句:“難道青春必要愚昧,愛必得憂傷?”

  席慕容的詩的世界裡,鄉愁是一支永遠迴旋著的曲調。祖籍內蒙古的她,在46歲以前,從未見到過故鄉,深遠而遼闊的內蒙大草原永遠只在詩人心中魂牽夢繞。“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不會老去。”濃郁的鄉愁,貫穿在席慕蓉的字裡行間:“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像那黃河岸、陰山旁。”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內疚和悔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裡……在暮靄裡向你深深俯首,請為我珍重,儘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這句詩出自她的另一首詩《送別》。作者錯過了某些東西,首先感到的是後悔和遺憾,但作者善於調節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後說道“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還是看透,總歸是很有效的調節了自己的心態。可現在的我們總是容易沉迷於一件事,一種情緒,一個人……不知是忘了將自己從中抽身,還是不想,不願,以至於生活總是渾渾噩噩,然後繼續著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我們需要的就是像作者那樣的心態,珍惜現在。回憶過去,是為了現在能更好的生活。

  席慕容的詩總是給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不止是《一棵開花的樹》或《離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