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於基隆海會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於基隆海會寺)

  全部《心經》分成兩大科,第一大科是顯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秘密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目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序

  懸談

  甲一、解經題(分二)

  乙一、經題

  乙二、人題

  甲二、釋經文(分二)乙一、顯了般若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慧所門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前起後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盤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結嘆勝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附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科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序

  般若心經漢譯,藏經中有七本,以玄奘大師譯本流通最廣,亦最簡要。經文二百六十字,先賢以為六百卷般若妙義,盡攝其中。然含義越豐,解之越不易。不得其解,而徒口誦,其欲觀行,以證實相,不亦難乎。是以自古已來,此經註釋,多不勝舉。惟以古注消文尚簡,釋義各有偏重,後世學者,不有人說,猶不能解也。

  基隆海會寺道源長老,多年講說諸大乘經,度人無數。至民紀六十六年,講此經於海會寺能仁佛學院,七十一年再講於桃園正覺蓮社。長老弟子施旺坤居士筆記成書,今將鐫印流通。餘與施居士堂女弟麗花居士為同門友。以是幸獲拜讀於付鐫之前,並應囑為一序。

  餘憶昔者長老曾講《觀無量壽佛經》,先業師雪廬老人為序贊之,謂為乘願再來之人,故能深入淺出,微密顯章,不同智疏禮鈔,必精臺教後能讀也。餘於是一再讀之,唯是業師之讚歎,而自不敢贊一辭。

  今者讀此講記,其見古注畧者,此則詳之;古注深微者,此則淺顯之。講以觀照之慧,記有文字之慧,顯密般若之義,發無餘蘊矣。甚者,華嚴普賢願歸極樂,馬鳴起信結勸唸佛。長老於此,亦以唸佛法門為勸導,符合經論,有如是者,實為再來人也。

  餘聞之,大乘諸法,須修三僧劫方能成佛。若修淨業,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即得補處。是為當生成就之特別法門,世尊說為難信之法。難信能信,必由經論之講說,循循然以勸之。由是以觀,此經講記甚難得也。有緣讀之者,當作難遇想。

  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中秋節優婆塞徐醒民敬識於臺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六年六月講於基隆海會寺—

  施旺坤敬記

  懸談

  今年為什麼要講《心經》?每年夏天要講哪一部經很費思量,因為要講的經,必須讓大家好了解,本寺創辦二十多年來,道源已講過很多經,可是未講過《心經》,為什麼不講《心經》呢?因為《心經》好念不好懂,無論出家、在家弟子,早晚課都要念,甚至都會背誦,因為《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字,經文短,念起來很順口,可是不大好懂,講了聽不懂也是問題,所以一直到今年才開講。既然《心經》不好懂,今年講就會好懂嗎?因為今年本寺開辦能仁佛學院,有數十位學生來此研究佛理,所以才決定講《心經》。又本寺諸位大德聽經已有幾十年,對於佛教的名相差不多瞭解,聽《心經》當不致太困難。剛才講《心經》好念不好懂,雖然不好懂也要懂啊!你只要留心聽,不要起退心,多聽幾次就懂了。如果不好懂就不聽,永遠不會懂啊!這次我們預定七天講圓滿,希望大家不要錯過機會,這是我們今年講《心經》的因緣。

  現在開始講經,先講經的題目,再講經文。全經分為兩大科:

  甲一、解經題甲二、釋經文

  甲一、解經題(分二)乙一、經題乙二、人題

  乙一、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是本經的經題。「般若」,本來唸「班若」,但是在《心經》要念「撥惹」,因為這是印度的梵音翻譯過來的,可能有人會懷疑,為何不找兩個字音相同的字呢?因為《心經》是唐朝翻譯的,唐朝的京都在陝西長安,長安的語言就是官話,等於現在的國語,「般若」兩字在當時就讀「撥惹」。

  「般若」,翻譯成中國話叫智慧,但是不翻為智慧,這是譯經的規矩,在五種不翻裡面,屬於生善不翻。五種不翻的規矩是玄奘大師訂的:一、「秘密不翻」,如陀羅尼大悲咒、往生咒、楞嚴咒等。為什麼不翻呢?因為真言咒語不需瞭解,只要按音聲受持,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如翻譯過來,反而起分別心,使感應打了折扣。二、「含多義不翻」,印度的梵文名詞,裡面所含的義理很多,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種義理,在中文裡,沒有一個適當的名詞可以翻譯。又如佛陀耶,中國話叫覺者,但不翻為覺者,因為它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意,覺者不能涵蓋三覺之意,故仍保留佛陀耶梵音。三、「此方無不翻」,如印度閻浮樹,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樹,所以保留梵音。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句名相從漢明帝時,印度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翻譯《四十二章經》時就不翻,鳩摩羅什法師,在他所譯的經,也不翻此句,因此玄奘大師也順古例不翻。五、「生善不翻」,如般若,中國話可譯為智慧,為什麼不翻呢?因為世間學問,也有智慧這個名詞,社會上所謂聰明智慧,是世智辯聰,和般若智慧是兩回事,為令眾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譯。

  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應該叫真智妙慧,區別和世間的智慧不一樣。真智妙慧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修來的。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佛性成佛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我們的佛性本來具足,無欠無缺,沒有增加一點點,在眾生份上,我們雖然流轉生死,佛性也不會減少。佛性為什麼流轉生死不會變動呢?因為佛性是真法不會變動,虛妄之法才會被三際所轉、四相所遷。三際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法都被時間轉動。四相是生、住、異、滅,也就是成、住、壞、空。在有情份上,比如人有生、老、病、死,一個人生出來是生相,暫時在世間是住相,但是住不常住,不斷在變化,即是異相,變成老人,最後滅了,為什麼呢?因為人是虛妄之法,有生必有滅。在無情份上,小至一個器具,大至山河大地,都是成、住、壞、空,因為是因緣和合的虛妄之法,都被四相所遷。

  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具足有般若智慧,在智慧上講,叫般若;在本體上講,叫佛性。名字不同,法是一個,這個法就叫真法、妙法。我們初聽佛法的人會起疑惑:既然人人本具佛性,怎麼我們現在還在當凡夫呢?要知道: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妄動,生起無明,由根本無明生起枝末無明貪、瞋、痴等煩惱,於是起惑、造業、受報,在六道生死輪迴不息。造了善業,轉到三善道;造了惡業,轉到三惡道,這就是為什麼還當凡夫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多瞭解佛理,才能依法修行用功,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沒有作佛,還是當眾生。這裡還要注意,我們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不是修般若智慧,眾生佛性無欠無缺,般若智慧本具,現現成成,用不著修。修行是要斷煩惱,只要把無明煩惱破除,人人本具的佛性、般若智慧,統統現前,我們就成了佛。古人說個比方,修行用功好像磨鏡子,古早的鏡子是銅做的,時間久了會生鏽,本有的光明就蓋覆不彰顯。要現出鏡子本來具有的光明,必須把鏡子的鏽磨掉,磨得乾乾淨淨,鏡子的本體就現出光明。鏡子的本體,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鏡子的光明,就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修出來的,鏡子的光明也不是磨出來的,那是鏡子本具的。不然,換成磚頭,任你怎麼磨,也現不出光明。因為鏡子本具光明,才能磨出光明,所以修行用功,斷煩惱、破無明,佛性自然顯現。這是講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叫智慧,不翻是為令我們生起善根,尊重般若智慧。

  《心經》上講的般若,含多意不翻,具足三種般若的意思。

  一、文字般若,「文字」就是經的文字,經文的文字與世間文字不一樣,世間文字沒有含攝般若智慧,佛經上的文字含有般若智慧。

  二、觀照般若,「觀」是心裡觀想,修行觀想,就是能觀的智慧。過去我們不覺,現在依著文字般若指導,作觀想修行,內心之中起了智慧,開始覺悟,叫始覺智。依著經上的方法修觀照,叫觀照般若。

  三、實相般若,「實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令眾生了解,說有個相,實際都是虛妄的。實相是佛性的理體,是真理之體,真理之體是無相之相,才是真實之相,所以叫做實相般若。

  能觀照的是般若智慧,所觀照的是實相理體。能觀照的智慧,叫觀照般若;所觀照的理體,叫實相般若,能觀照的智慧與所觀照的理體,完全合而為一的時候,即究竟成佛。能觀照的智慧與所觀照的理體,尚未完全合一,還沒成佛,稱為菩薩。我們怎麼能當菩薩呢?要先依著文字般若,瞭解佛理,要多研究文字般若,因為文字般若所表現的,就是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波羅蜜多」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為「彼岸到」,順著中國人說話的語氣叫「到彼岸」,到彼岸是形容詞,我們眾生在流轉生死,等於在苦海的此岸,超過煩惱苦海,證得涅盤成了佛,即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解釋,就是「智慧到彼岸」。

  這是料揀不是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因為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不能到彼岸。這是大乘菩薩到彼岸的智慧,故稱「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就證得大涅盤,就是成佛。我們既然是佛弟子,目的在成佛,要有到彼岸的智慧,才能到彼岸。我們沒有學般若經,不知道什麼是到彼岸的智慧?現在有因緣學到《心經》,知道到彼岸的智慧,這是我們前生前世種的大善根,不然你不能遇到《心經》。這是成佛的經,要慶幸自己有善根,一定要發心聽,聽了依著經文起觀照修行,將來才有到彼岸的一天。

  「心」字是比喻,如人的心臟。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說了廿二年之久,玄奘大師全部翻譯過來,是六百卷《大般若經》,有廿萬個偈頌,是最大的一部佛經。《心經》共二百六十字,是廿萬個偈頌的經心,等於人體的五臟六腑,以心臟為主一樣。把這部《心經》研究清楚,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就懂了。

  「經」字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中國人好簡略,單翻「經」字。把全部經題合起來解釋,「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叫法喻立題。「般若波羅蜜多心」是別題,別於其他經。「經」是通題,通於一切經。

  以上「乙一、經題」講完,下面講「乙二、人題」。

  乙二、人題

  唐三藏玄奘法師奉詔譯

  「唐」,指唐朝唐太宗的時候。「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藏」字有含藏之意,把經、律、論分別歸為一類叫藏,總而言之,三藏含攝一切經、律、論,也就是一切佛法都在裡面。「法師」,「法」指佛法,有法則、規矩的意思,這個法不是世間的規矩,是令眾生成佛的法則。「師」是模範、師範。法師就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大乘佛弟子,為自利利他,先要學佛法,以佛法作為自己師父,名以法自師。學成之後要宏揚佛法,教化眾生,名以法師人。以一切佛法作為眾生的師父,令眾生來學佛法,稱為法師。以法自師,是自利;以法師人,是利他。大乘佛弟子要自利利他,二利具足,所以稱為法師。

  「三藏法師」,是最尊敬的'稱呼,過去不可隨便稱法師,必須講經說法的師父,才能稱為法師。普通受過比丘戒,沒有講經說法的師父,稱某某師,就很貼切。要是對佛教貢獻比較多,特別尊重,稱某師父。過去稱出家人的法名,僅稱下面一字,如稱道源為源師父,後來大家對於道理不太研究,都稱上面一字,稱道師父。普通稱為道源師,已算貼切了,因為沒有講經說法,不能稱為法師。要講經說法,才能稱為道源法師。年歲高,才稱為道源老法師。在大陸上大和尚、老和尚不能亂稱呼,必須在十方叢林做過住持,才能稱為大和尚;必須在十方叢林退居之後,才能稱為老和尚。在大陸上要被稱為三藏法師很不簡單,通經藏的法師,稱經師;通律藏的法師,稱律師;通論藏的法師,稱論師。過去對此稱呼極為嚴格,如民國的弘一,因為專弘戒律,大家都恭稱他為弘一律師。被稱為大師,表示比法師還恭敬。貫通經藏、律藏、論藏,就稱三藏法師。中國人稱三藏法師的,只有玄奘大師,極為稀有難得!其他都是西域來的高僧,如鳩摩羅什法師等。「三藏法師」是通名,「玄奘法師」是別名,「譯」是翻譯梵文為華文。「奉詔譯」,是奉皇帝的命令翻譯。

  玄奘大師是了不起的劃時代高僧,在他之前《心經》的譯本稱為舊譯,他的譯本稱為新譯。更了不起的,他是創立唯識法相宗的開宗祖師,這裡對於他的歷史多講幾句,好讓我們仰慕效法他為法忘軀的精神。玄奘大師是河南省偃師縣人,俗家姓陳,兄長捷,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玄奘師十一歲亦入淨土寺出家,當時要出家必須經政府考試,玄奘師文章斐然,年幼即被錄取,蒙主考官特別約見,視其相貌莊嚴,特別歡喜。在當沙彌時,是一個好學的童子,勤聽經論,親近很多大德。廿一歲受具足戒以後,繼續遍訪善知識,學習經論,兼學戒律,也講經說法。當時,宏揚相宗與性宗的法師,各講一番道理,不能融會貫通,他聽了起疑惑:為什麼都是世尊所說的佛理,卻不能融會貫通?因為那時候翻譯過來的經典不多,他遍研經典不能解決疑惑,於是決定去印度求法,他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八月出發,沿途受到很多艱難困苦,簡單介紹一下,使大家知道佛法很難聞到,都是過去大德用生命換來的。

  玄奘法師想去印度求法,當時不許人民出境,他說服邊境把關的人,一道一道關口都放他走。當地人告訴他要到印度,必須經過一望無際的沙漠,第一個困難,沒有水喝。第二個困難,沙漠起風時,沙塵飛揚,分不清方向,走不出沙漠,一定會喪失生命。因為被他求法的熱忱感動,當地人為成就他求法的心願,送他一匹識途老馬,又為他準備一個皮袋裝水,告訴他水喝完時,半路上有個野馬泉,再灌一袋就可走出沙漠。於是他就啟程進入沙漠,走了一段路,想喝水,把皮袋解開,一不小心,把整袋水倒到沙地裡,沒水喝,乾糧吃不下去,還是繼續往前走。經過五天四夜,一滴水沒喝,人馬皆支援不了,倒了下去。他心裡想:自己死不足惜,但是要去印度求佛法,利益眾生,怎麼可以死呢?於是一心念《心經》,禱告觀世音菩薩。他當時所念的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心經》,到了夜晚,忽然熱滾滾的沙漠,起了涼風,吹到身上,覺得很舒服,人馬都能站起來,繼續前進。馬認識路,找到了野馬泉,如遇到甘露,喝了水又灌上一袋,終於渡過沙漠。此外,沿途還遇到許多難關,光是強盜就碰上三次,一次比一次厲害。第一次,只把他的衣物搶走。第二次,不但把東西搶去,還要殺死他。第三次,強盜看他相貌堂堂,想把他殺掉當祭品,他心想這次非死不可,就一心念彌勒菩薩聖號,求生彌勒內院。正在一心念彌勒菩薩聖號的時候,好像作夢一樣,夢見彌勒菩薩坐在法座上說法,還有很多菩薩圍繞著,玄奘法師一見趕快頂禮,這個時候,土匪正拿起刀要殺他,天空忽然變色,狂風大作,掣電打雷,飛沙走石,土匪看到這種情形害怕起來,趕緊把他的繩子解開,向他求懺悔,請求饒命。

  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沿途遭遇到很多魔難,以上所說的都是逆境的魔。他還遇到順境的魔,經過西域高昌國時,高昌國王跟他特別有緣,硬把他留下,請他的母親作證明,跟玄奘結拜為兄弟,不讓他去印度。玄奘法師沒有法子,就絕食三天不吃飯,高昌國王才答應讓他去印度。

  他從貞觀三年出發,到貞觀七年,走了四年之久,才到達印度,親近了很多大德,還到那爛陀寺親近最有名的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師地論》。當時那爛陀寺有比丘一萬多人,玄奘法師名列前十名,聲名遠揚,有一個大國的國王戒日王,為他開大法會,請各國的大法師及外道頭,來參加辯論大會,以玄奘法師為大會論主,他宣示「制惡見論」,立大乘義,破諸異見,十八天竟沒有人敢來論難,於是轟動全印度。玄奘法師在貞觀十九年返國,帶回梵文經本六百七十五部,唐太宗很歡喜,就請他翻譯,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六十五歲圓寂,欲知詳情,請參閱玄奘法師著的《大唐西域記》。前面講到,《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經心,此經為玄奘法師到印度將梵本攜回,又千辛萬苦翻成中文。民國太虛大師就是看《大般若經》開了智慧,看一遍需時三個月,大家要是能發心看一遍,說不定也能得大智慧,以上把「乙二、人題」講完。

  下面開始講解經文,這部《心經》,前面有一段經文,後面有一段咒語,等於有顯教、有密宗,是顯密圓通的一部經典。

  全部《心經》分成兩大科,第一大科是顯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秘密般若。下面依賢首國師的解釋,先解釋第一大科「顯了般若」,「謂顯了明說,令生慧解,滅煩惱障。」《心經》前面的經文,完全是「顯了明說」,經文很顯明,道理都說得很明白。「令生慧解」,「解」是解悟、開悟。能夠讓讀經的人生起智慧解悟、開悟。依著經文解釋,隨文作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的功夫,能啟發本具的智慧,能夠大開圓解、大徹大悟。「滅煩惱障」,眾生有煩惱是個障礙,能礙善法、障聖道。有煩惱不先滅除,想修善法,修不成,想修佛道被障礙,修行難以成就,這是因為被煩惱障礙住的緣故。我們依著顯了般若的道理,隨文作觀,生起智慧解悟,就能把煩惱障滅除。

  第二大科是秘密咒語,屬於「秘密般若」,「令誦生福,滅罪業障。」咒語不必解釋,只要誦持秘密咒語,便能生起福報,福報生起來,能滅罪業障。眾生因為造了罪業,能障礙善法、障聖道。你想修善法、修佛道,修不成功,因為被自己的罪業障礙了。罪與福是相對的,有了罪就沒有福,有了福就沒有罪,誦秘密咒語,福報生起來,能滅罪業障。第二大科「秘密般若」,能令眾生得生福滅罪的利益。

  「為滅二障,成二嚴故。」把《心經》兩大科,顯了及秘密般若合起來講,「為滅二障」,二障是煩惱障、罪業障,能得到滅除煩惱障、罪業障的利益。「成二嚴故」,二嚴是福報與智慧,能成就福報與智慧的利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