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風格

辛棄疾風格

  辛棄疾融會經史子集,創作出多種多樣的風格,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儘管婉約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彥等早於李清照,成就同樣卓著。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辛棄疾風格!

  辛棄疾風格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陰陽剛柔的概念,最早出現於《周易》。《易經》上說,天之氣屬陽,地之氣屬陰,天地交感,萬物就變化發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的同時,也把日月、火水、晝夜、寒暑、男女統統歸於陰陽兩大型別,進而形成“觀物取象”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念。

  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作為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對重要審美範疇,被廣泛用來品評文藝作品。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列舉詩的九品之後,將其概括為兩大型別:一是優遊不迫,一是沉著痛快。所謂優遊不迫,即陰柔之美;而沉著痛快,指的則是陽剛之美。司空圖《詩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渾、勁健、豪放可為陽剛一類美,含蓄、纖靡、曲婉則為陰柔一類美。

  辛棄疾的風格辛棄疾的風格詞作為一種詩體,一直被視為“豔科”“詩餘”,內容多寫男女情愛、傷春傷別,藝術風格雖然多樣化,但基本上以婉約為宗,故多屬於陰柔之美。例如,晏殊詞的溫潤秀潔,歐陽修詞的疏雋深婉,秦觀詞的悽清含蓄,李清照詞的輕靈清婉,周邦彥詞的.縝密典麗,吳文英詞的綿麗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質。

  當然,說詞多陰柔之美,是就主體風格而言。討論陽剛和陰柔之美,不僅重在二者的區分,也應看到二者的統一。中國美學常常將二者相聯絡。無論陽剛之美還是陰柔之美,都不破壞和諧之美。劉熙載說:“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風骨”實際上是貫穿在陽剛與陰柔之中的。對於多數作家來說,剛與柔之間不僅可以並存,而且可以轉化和交融。所謂“剛柔交融”和“摧剛為柔”,即指此二點而言。

  在宋詞中,“剛柔交融”的作品大多出自於蘇、辛豪放派之手。例如,蘇軾的豪放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有“柔”的一面。此詞寫於作者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期,借懷古來抒發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懷抱。意境之高闊,氣象之恢宏,可謂前無古人。但是,詞人於“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麗圖景中,插入“小喬初嫁了”的溫情柔筆,令後人感嘆“剛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謂“摧剛為柔”,指的是那些外柔內剛的作品。辛棄疾的《摸魚兒》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時年辛棄疾四十歲,在湖北轉運副使任上。暮春之際,辛棄疾奉調湖南,仍然擔任轉運副使,在同僚為之餞別的筵席上,辛棄疾寫下這首詞。詞中全用比興寄託的方法,風格悽婉含蓄,但所蘊含著的感情是很強烈的。梁啟超說此詞“迴腸蕩氣”“雄豪之氣”而又有“花間鶯語”,剛與柔結合得很好。當代詞學家夏承燾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八個字來作為對這首詞的評語,指的也是這種綿裡藏針的藝術風格。

  再如陸游和岳飛的詞,各舉一首:“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岳飛《小重山》) 前者於委婉悽清之中暗藏倔強剛勁之氣,後者把“怒髮衝冠”的激烈壯懷化為絃斷無知音的幽怨,寫得都很出色,不失為“摧剛為柔”的好詞,值得細細品味。

  辛棄疾的寫作特色

  一丘壑。老子風流佔卻。茅簷上、松月桂雲,脈脈石泉逗山腳。尋思前事錯。惱殺晨猿夜鶴。終須是、鄧禹輩人,錦繡麻霞坐黃閣。

  長歌自深酌。看天闊鳶飛,淵靜魚躍。西風黃菊薌噴薄。悵日暮雲合,佳人何處,紉蘭結佩帶杜若。入江海曾約。

  遇合。事難託。莫系磬門前,荷蕢人過,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說與窮達,不須疑著。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追贈少師,諡忠敏。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表達了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裡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