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李台州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楊萬里《李台州傳》閱讀答案及翻譯

  楊萬里是宋代著名詩人,寫了許多的膾炙人口的佳作。下面這篇就詩人楊萬里所寫的《李台州傳》,這篇文章是現在語文考試的重點。

  李台州傳

  [宋]楊萬里

  李台州名宗質,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質而罹靖康之亂,母子相失,宗質以父蔭,既長,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馬季思官蜀,宗質曰:“吾求母,東南無之,必也蜀 ?”從之西,舟所經過州,若縣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聲號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歸,不食,司馬家人哀之,必寬警之, 飲泣強食,季思秩滿東下,所經復然,競不得。至荊州,復然。日旦夕號呼,嗌痛氣憊,小憩於茗肆,垂涕。

  坐頃之,一乞媼至前,揖曰:“官人與我一文兩文。”宗質起揖之坐,禮以客主,既飲茗,問其裡若姓。媼勃然怒曰:“官人能與我幾錢,何遽問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質起敬,謝曰:“某皇恐,上忤阿婆,願霽怒,試言之,何害?怒火鄉鄰或親族也,某倒囊錢為阿婆壽。”媼喜曰:“老婆姓異甚,不可言。”宗質力懇請,忽曰:“我姓展。”宗質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媼曰:“官人勿誤,吾兒有驗,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質拜曰:“然。”右袒示之,於是母子相持而哭,觀者數十百人,皆嘆息涕下。

  宗質負其母 歸,季思與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輿孝養者十餘年,母以高年終,宗質亦白首矣。

  宗質乾道庚寅為洪倅,時予為奉新縣令,屢謁之,不知其母子間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質造朝,除知台州。朝士雲:“李台州,曾規姻家也,規無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見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後十七年,台州既沒,予與丞相京公同為宰掾,談間,公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喪先太夫人,終身飲恨。聞之,泣不能止,感而為之傳。

  贊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壯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東坡先生頌朱壽昌,至今詠歌以為美談。若李台州,其事與壽昌豈異也,茲不謂之至孝通於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為士大夫言之,聞者必泣。人誰無母?有母誰無是心哉?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生宗質而罹靖康之亂 罹:遭遇

  B. 願霽怒 霽:停止

  C. 除知台州 除:罷免

  D. 終身飲恨 飲:含著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最前當的一項是

  ① 東南無之,必也蜀

  ②必寬譬之, 飲泣強食

  ③宗質負其母 歸

  ④予一見不敢再

  A. 焉 乃 於 者 B. 乎 其 以 者

  C. 乎 乃 以 也 D. 焉 其 於 也

  10.文末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B.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C.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D. 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11.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組是

  ①既長,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經過州,若縣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聲號呼

  ③某倒囊錢為阿婆壽

  ④右袒示之,於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輿孝養者十餘年

  ⑥規無子,子台州之子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④⑥

  12. 下面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李宗質出生後因戰亂母子失散,長達後曾四處尋訪母親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飯不思,黯然神傷。

  B. 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後,才寫作此文,並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蹟。

  C. 為一位官員作傳,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卻記敘其尋母盡孝之事,楊萬里有褒揚孝道,規勸世風之意。

  D. 文章記李台州事蹟,以尋母、認母,侍母為線索,集中筆墨描寫認母場景,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第II卷

  注意事項:

  1 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 本卷共10小題,共114分。

  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季思軼滿東下,所經復然,竟不得。(2分)

  (2)宗質起揖之坐,禮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與壽昌豈異也,茲部謂之至孝通於神明乎?(3分)

  試題答案:

  三、(15分,每小題3分)

  8.C 9.C 10.B 11.A 12.B

  四、(21分)

  13.(8分)

  (1)季思任期已滿,向東而下,所經過的地方李台州仍然這樣,始終沒有找到。

  (2)宗質站起來向她作揖請她坐下,用主客之禮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蹟難道和朱壽昌有什麼不同嗎?這不就是所說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嗎?

  【解析】

  8.試題分析:除:授予官職。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此題中的“除”解釋為“罷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釋古,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

  9.試題分析:此題中③前面是“負”後面是“歸”,是兩個動詞,應是表承接的詞語,“焉”做語氣詞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②中前後句應該是條件關係,用“其”無法銜接前後文,由此排除B。

  【考點定位】這是一道文言虛詞的辨析的此題,注意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重點記憶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此題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後分析所給語句前後的關係。

  10.試題分析:注意全後句的語意關係,重點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個層次,同時注意“而”“或”的並列結構。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個層次,同時注意“而”“或”的並列結構。

  11.試題分析:③不能反應“至孝”,⑥與“李台州”無關。

  【考點定位】文言文資訊篩選的題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題時注意題乾的要求是“什麼人”的“什麼”品質,還要注意有沒有“直接表現”等字樣,注意運用排除法作答。還有是某人的.什麼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題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類似。此題是人物是“李台州”,品質是“至孝”,然後分析列出的各項③不能反應“至孝”,⑥與“李台州”無關。排除這兩項,自然得到答案。

  12.試題分析:“素來”錯誤。注意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定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題選項B“素來”錯誤,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13.試題分析:重點詞語:“軼”“竟”“揖”“以”“若”“茲”“謂”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註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軼”“竟”“揖”“以”“若”“茲”“謂”等實詞,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詞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譯,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知識擴充套件

  翻譯

  李台州名宗質,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個郡邑的。母親姓展,是妾,生下宗質後遭

  遇靖康年間的動亂,母子失散了。宗質憑著父親的官職得到蔭賞。長大以後,到達做官的所在必定到處尋找母親,沒有找到。姻親司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質說:“我尋找母親,東南地區沒找到,一定在蜀地吧?”於是跟隨他到西部去,乘船經過各個州,像是縣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邊,走遍這個地方大聲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著回去,不吃飯,司馬家的人很同情他,一定多方寬慰告誡他,他才一邊哭著一邊勉強吃點東西。等到季思任職期滿,向東而下,所經過的地方李台州仍然這樣,始終沒有找到。到了荊州,仍然這樣。每天早晚號叫呼喊,咽喉疼痛,身體疲憊,在茶樓稍事休息,流淚。

  坐了一會兒,一個討飯的老婦人來到他的面前,作揖說:“官人給我一文兩文錢吧。”宗

  質站起來向她作揖請她坐下,用主客之禮待她。喝完茶以後,詢問老人的家鄉姓氏。老婦人勃然大怒說:“官人能給我多少錢,為何猛然問我姓名?我不是要飯的。

  ”宗質更加恭敬,道歉說:“我十分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能停止生氣,試著說一說,又有什麼害處呢?如果或許是鄉鄰或親族,我願意傾囊為阿婆饋贈財物。”老婦人高興地說:“我的姓氏很怪異,不能說。”宗質極力懇請,老婦人忽然說:“我姓展。”宗質驚訝地站起來,抱著她,大哭道:“夫人,您是我的母親啊。”老婦人說:“官人不要錯了,我兒子有可以驗證的標記,他的右腋下有一紫色的痣,大小如杯子。”宗質跪拜說:“是這樣的。”露出右腋給她看,於是母子擁抱在一起哭泣,周圍觀看的人有幾十甚至上百人,他們都一邊嘆息一邊哭泣。

  宗質揹著他的母親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為他們哭泣,

  從此以後迎養母親孝順奉養十多年,母親在高齡壽終,宗質也已經白頭了。

  宗質乾道庚寅年間為洪倅,我當時是奉新縣縣令,多次拜見他,不知他們母子之間的這

  些事情。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質回到朝廷,授予台州知州。朝士們說:“李台州,是曾覿的蔭家,曾覿沒有兒子,把台州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我見了一次不敢見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順。十七年後,李台州去世以後,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

  談話間,京公對我說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我八歲的時候,先太夫人去世,我終身抱憾。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哭泣不能停止,感動並且為他做傳。

  稱讚說:孔子說:“孝悌達到極點是和神明相通的。”像李台州,生下來就不知道失去母

  親,成年以後知道尋找母親,尋找母親卻找不到,找不到卻不懈怠,走遍半個天下,到老了才找到。昔日蘇東坡歌頌朱壽昌,至今人們都詠歎歌頌並以為美談。像李台州,他的事蹟難道和朱壽昌有什麼不同嗎?這不就是所說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嗎?如果不是至孝怎麼能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麼能找到母親?我每次對士大夫們說起這件事,聽到的人必定哭泣。人們誰沒有母親?有母親誰沒有這樣的心呢?他們有母親,未曾失去母親,有母親,不用等待尋找母親,母親活著有的人卻忽視並且不尊敬她,亦或者違背甚而不愛惜她,他們這是什麼心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