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解讀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讀好《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的關鍵,也是讀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關鍵。

  《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開篇第一句就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情感的線索”,這一點對閱讀徐志摩的詩歌,散文都非常重要。人們常常被他的《再別康橋》一詩所陶醉,被詩歌所表現出來的音樂美,圖畫美,建築美所折服,然而透過諸多的意象,真正潛入心底的是詩歌所蘊含的性靈美。《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寫於1926年,較《再別康橋》一詩早兩年,應該說沒有《我所知道的康橋》便沒有《再別康橋》一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從語言、結構、畫面……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複雜、多樣,咀嚼不盡,而又無以名狀的美感,快感,其中之根本乃是“性靈”。

  何為“性靈”?劉勰雲:“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袁宏道認為“任性而發”,“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即性靈。袁枚也說:“詩者,各人天性情耳”。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詩文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達的是作者自我的性情。抒寫性靈,則是作者自由地抒寫內心的情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熱情和幻想。

  徐志摩童心般的天性使他在創作上率真熱情,自由,奔放,唯美。他曾說:“我要的是筋骨裡並出來,血液中激出來的,性靈中跳出來的,生命裡盪出來的真純思想。”他在《自剖》中又說:“做學問你得有天然的好奇心,得有天然熱情的態度,得有原動的信仰…”他認為創作應是真切性靈的抒寫。

  《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一部分闡述自己追隨羅素到了劍橋,,而此時羅素已被劍橋除名,因追隨羅素從學的願望成為泡影,在無奈中透過英國作家狄更生的推薦成為康橋的一名特別生,可以隨意選科聽。正是由於能隨意選科,而得“單獨”由“單獨”而又“發現”了康橋。

  “隨意”——“單獨”——“發現”是《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為關鍵的字眼,實在不可忽視。由於“隨意”選科讀,擺脫了成規重負,“性靈”得以釋放,因此而能 “單獨”。“單獨”正如志摩在文中所說是個耐味的現象。它是任何“發現”的第一個條件。志摩“發現”了,他為康橋而陶醉狂熱,康橋成了他精神的聖殿,心靈的家園。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是康橋 的靈性賦予志摩,還是志摩的性靈抒寫了康橋,彼此已化不開。由“隨意”到“單獨”再到“發現”,這是“性靈”自由而到意識獨特再到有所“發現”一個自我投入過程。這便是志摩的康橋情節之根本。由於“性靈”的浸潤使得康橋的一草一木皆靈性化了。賦予大自然的性靈的神韻是徐志摩散文所追捕的美,在志摩看來,自然事物是沒靈性的,它之所以能使人產生美感事,是因為觀賞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使本無靈性的東西在他眼裡具有了感情生命,於是他喜歡濟慈,“一想著了鮮花,他的全身就變成了鮮花”,那樣,“情由景所生,景由情所注”將自然風物與自然情感統一起來。

  《我所知道的康橋》的第三部分的首句,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以曲折柔美的康河為線索,由上游到中段再到下游,康河的美超凡秀逸,性靈神奇。

  上游的拜化潭-果子園-是光下的水聲-近村晚鐘聲-河畔倦牛的鄒草聲。空靈的意境次第疊出,疊而不重。星光、波光、鐘聲、水聲、人煙氣、生靈氣……物我兩忘。

  中段的建築-脫盡塵埃氣的一種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說是超出了畫圖而化生了音樂的神味。可比的許只有肖邦的夜曲,就這也不能給你依稀的印象,它給你的美感簡直是神靈性的一種。這種神靈性的學術殿堂,需仰視,需崇拜……

  克萊亞的三環洞橋怯憐憐的,橋洞掩映著細的波粼與婆娑的樹影,那橋上的小穿闌與闌之節頂上的雙雙的白石珠,也只是村姑子頭上不誇張的香草與野花一類的裝飾……沒有一絲屑的俗念,是實現純粹美感的神奇!

  如果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那麼康河的靈性則全在脫俗的神性之美。

  一如詩所說:“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橋,因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靈性,志摩因為有了康橋,而找到了的皈依與寄託。

  然而,這種靈性和神性全歸屬於自然,在自然中,詩人發出了感嘆:人類病了,病在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我們的病根是在“忘本”。“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新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過接近自然的人們”。在天然織錦般的草坪上讀書、看雲,擁抱大地,自然給了人一個天堂。篇未的兩幅夕照 圖是詩人“靈性”與自然的神性的完美佳作。—隔著籬笆,看天風迎面趕一群羊過來,夕陽從它們的後背照過來,把它們照成金色的透明體,誰能懷疑它們不是一群仙界的靈物?誰又能不感到那種神性的壓迫直逼過來。大自然的美逼得我們落淚,跪伏在她的腳下。下游撐篙……有幾個專家的女郎,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的飄著,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小草間顫動,捻起一根長竿,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裡一點,翠條魚的向前滑去,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空的河上描寫夢意和春光。

  一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春天聽鳥,讀書,倦了時,躺在草錦之處尋夢去-你能想象更適情的消遣嗎?這半天的消遣是你性靈的補劑。

  文章四個部分,無論是描敘,還是議論,抒情,都充滿“性靈”;無論是康河上游的拜淪潭,還是中段的三清學院的建築;斜陽下草原上的罌***花……迷眩了我們的視覺。

  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詩人把心底的離愁深情地展現,康橋,是別人的故鄉,但必定是你的異鄉。一讀再讀,才得頓悟,於軀殼,詩人是過客,但於靈魂,康橋是歸宿,是詩人心靈的故鄉。這是永遠的美麗的康橋情節。

  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裡曾對詩人的理想作過這樣的概括:“他的一生真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同,一個是美,而愛自由,美正是康橋所有。

  詩人是用整個心來寫康橋的,是用自己性靈來抒寫的,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真本心,寫出人性的共相, 觸及了人性的本然,使讀者會其心而同其心。本文字裡行間充溢著心靈之美,當我們反覆透過誦讀時,感到了詩人的生命之美。詩人用真情、真性、真心敘寫本來靈性的康橋,故使得文字中康橋永過年輕而有靈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