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中沒有被說透和被忽略的幾個問題

《再別康橋》中沒有被說透和被忽略的幾個問題

  《再別康橋》是中國現代詩歌中的經典名篇,為眾多文學愛好者及研究者所喜愛,被選入多版中學語文教材,所以評論、研究、解讀者眾多。

  不管是詩歌的主旨,還是詩歌的藝術價值都有人探討挖掘,特別是詩歌中的眾多意象,研究者無不提及,見解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如“金柳”、“青荇”等,對他們的闡釋都能讓人信服。但是其中有個意象研究者的闡釋卻讓人感覺沒有說透,或者說沒有說明白,這個意象就是“雲彩”。實際上如果我們對《再別康橋》細到每一詞語、標點再進行研究,我們還可以發現有些重要的點被忽略。而“雲彩”這個意象和這些被忽略的點,對於理解這首詩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再說說。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有利於教師的教學。

  (一)沒有說透的意象——“雲彩”

  “雲彩”這個意象是《再別康橋》中很重要的意象,說不明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對這首詩的理解。這麼重要的意象當然研究者解讀者都會涉及到,但是查閱大部分有關這首詩的解讀資料後,總覺得有點看不懂,理解不了。如蘇教版教參在它的旁批中是這樣批註的“‘雲彩’是康橋的化身”,這從何說起呢?如何理解這個說法呢?作為教師又如何讓學生來理解呢?感覺很費勁。老師理解不了,當然也就無法讓學生去理解。查閱人教版教參竟沒有找到關於“雲彩”這個意象的闡釋,所以我們在使用人教版語文教材的老師的教案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說法,而這些說法有的根本不能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如有的老師教學第一節時是這樣設計的:

  (1)第一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這一節的鑑賞,可以圍繞三個問題展開:①離別時為何要“輕輕的”②“輕輕的”為何要提前③為何不向人作別而向雲彩作別)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作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這是什麼意思?學生能懂嗎?這個老師根本沒有引導學生品析“雲彩”這個意象。

  還有的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這樣的設計更無法讓學生欣賞到詩人選擇“雲彩”意象的別具匠心。而有些賞析文章在提到“雲彩”這個意象時往往也是含含糊糊,讀來也就讓人濛濛籠籠。如有篇文章這樣說:

  《再別康橋》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更有很多文章只是概括地說:“‘雲彩’指代康橋的美好的一切事物。”或者“雲彩是指一切在劍橋的感情,他的不捨,他的愛,他的希望……”有的乾脆說:“雲彩指徐志摩留戀的一切”。這些說法我覺的還有點靠譜,應該接近徐志摩的本意。但是這些說法要想讓學生體驗理解還需要再細化。

  我覺得“雲彩”意象的選擇確實顯得空靈飄逸富有詩意,怎麼才能把這個意象選擇的妙處說透呢?我認為首先要從“康橋”這個意象說起。康橋這一名稱是徐志摩的獨創。在詩裡是指劍橋大學,劍橋,英文名是“cambridge”,徐志摩用“音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給了它一個含有中國典雅特色的名字——康橋。用一座橋來指代劍橋大學。

  詩裡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又說“作別西天的雲彩”呢?原因就是既然“康橋”不單指一座橋,而是指代整個劍橋大學,更主要的是指劍橋大學那許多美好的人、景物、美好的東西以及詩人在劍橋大學那許多美好的生活往事,這些還可以用什麼來指代呢?詩人想到了“雲彩”,用“雲彩”指代整個劍橋大學,更主要的是指劍橋大學那許多美好的人、美好景物、美好的東西以及詩人在劍橋大學那許多美好的生活往事。詩人選擇“雲彩”這個意象顯得空靈飄逸,如果直接用康橋就顯得太實而缺乏詩意。同時“雲彩”不僅色彩與整首詩的色彩吻合,而且“彩”還和第四句的“來”押韻。

  (二)“青草更青處”作何解?

  大家都知道第四節是詩的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一節提到了詩人在康橋的青春夢幻,也寫到了夢的破滅,詩人在現實中的思想、事業、家庭生活都不是很如意。而在康橋求學時的那些理想追求和愛情都還在嗎?詩人想到了要去尋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這裡“青草更青處”作何解?這個問題也往往為研究者和教學者所或略,“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現在一般人通常理解為向真理、境界或理想更高的目標挺進。在詩中實際上沒有這層意思,詩中寫在康河上盪舟去尋夢,透過這句詩我們可以想到康河兩岸草色青青景色優美。“青草更青處”肯定是人跡罕至比較幽謐的地方。而在大學裡這樣的地方往往是男女情人幽會的地方,詩人向這樣的地方“漫溯”很明顯是想去重溫那往日的浪漫。而現實是詩人往日的情人正在嫁作他人婦,家庭生活又非常不和諧,所以詩人的傷心鬱悶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詩人才會在“尋夢”後加上問號:“尋夢?撐一支長篙,”這裡詩人自問:要不要去尋呢?表明了詩人有些猶豫,有點遲疑。

  (三)被忽略的“?”號

  “尋夢?撐一支長篙,”這句詩中為什麼用問號?翻閱眾多資料都沒有看到對這個問題的解釋,當然很多老師在教學時也就忽略了這問題。這個問題很明顯是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

  我認為詩人這裡是自問,表明詩人有點猶豫,要不要去尋呢?因為夢很多,而有很多夢現在看來有點讓人傷感,甚至讓人傷心。特別是“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尋夢,往日的浪漫約會多麼讓人回味無窮啊!可是現在呢?詩人離過婚,家庭生活中和陸小曼的夫妻生活又很不美滿,而往日情人又正在嫁作他人婦(林薇茵和梁思成訂婚),這多讓人傷心,要去尋嗎?自尋煩惱,所以詩人用問號自問,表示懷疑猶豫。由此看來這個問號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它和詩中很多意思是一脈相承的,甚至可能通向詩中另一些不為人知的情感秘密,這個問號就是破解這些情感的密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