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人生境界

周易與人生境界

  我們讀《易經》的時候、用《易經》來指導我們做事的時候,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境呢?

  我們常說《周易》是群經之首,是“原道之書”。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周易》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累才形成的,從伏羲的符號易、周文王的筮術易、到孔子的儒門易,凝聚了夏商周三代聰明人的智慧和見識,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般的累積。第二,《易傳》融合了儒家關注現實人生的精神,體現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路,以乾坤兩卦、陰陽二爻象天法地,從天道和地道執行的大格局中闡述人生問題。《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周易》是“經天緯地”之書,處處留意於天和地變化的大規律,講的是人如何和天地結合起來,順應天道、地道來行人道。這三者要執行不悖,《繫辭上》說:“六艾之動,三極之道也。”鄭玄注:“三極,三才也。”每卦六爻的變動,都是圍繞天、地、人的秩序展開的。所以,《周易》中乾坤兩卦代表天地,而其餘六十二卦則處處說的是人。可以說,《周易》是一部人生之書,是用來指導人如何為人行事的。

  從這個角度講,對《周易》最高層面的理解,應該是經天緯地之道。我們現在讀《周易》,首先就要明白這一點。《周易》的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執行。文王被商王囚禁在羑里演六十四卦,這時的文王胸懷天下,他研卦的目的,是在於透過辨識天地人執行之道,瞭解天下大事,服務於商周的戰爭。因而,《周易》處處充滿著憂患意識和勤勉精神。對《周易》第三個層面的運用,是占卜之術,這是在棄本逐末,很多民間方術掛上“周易”的招牌,其實與《周易》並無直接關係。即是用《周易》占卜吉凶,占卜者的人生格局太小、人生氣象卑瑣,又何以能指導他人的事業和前途?

  因此,我們閱讀《周易》,首先要知道《周易》是如何講人生的,《周易》是助人成就大事業的,它所期待的人生,該是如何的境界呢?

  含蓄萬物、相容幷包的胸懷

  成就大事業者,必須有大胸懷;要想明白《周易》的義理,那就要培養自己含蓄萬物、相容幷包的胸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就是說《周易》描述的大道是非常廣闊的,幾乎天下萬物、萬事的各種情形都包括其中。朱熹喜讀《周易》,他在《朱子語類》卷95《易三》中說:《易》不像詩、書那樣,詩和書分別講的是具體情況,而《周易》說盡天下後世,無窮無盡的事理,就一個字便是一個道理。在上古,探討大道的書有兩本:一是《老子》,一是《周易》。儒家經典探討不探討“道”呢?也探討,但其“道”在“用”;《老子》和《周易》的探討的“道”,是拋棄了日常使用,往更高的層面探尋,在“理”。

  我們讀《周易》,首先要把胸襟開啟,伏羲、周文王、孔子所關注的,絕對不是個人的功名利祿和雞毛蒜皮的得失,而是天下之事、人生至理。《說卦傳》說:“聖人之作《易》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至於命。”伏羲、周文王作《周易》的目的,是在思考天是怎麼執行的?地是怎麼執行的?天下的大道是怎麼執行的?人相比於天地,不僅渺小,而且無助:地震、海嘯、雪災、瘟疫、誰敢說自己就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呢?當我們無助的時候該怎麼辦?要順應天道。《周易》講的正是順應天道之理。那麼,這個“理”落實到什麼地方呢?落實到“義”。“義”本是儒家的說法,是責任、是擔當。其實,《周易》就把要把天地大道和人性結合起來講。

  伏羲作八卦時,“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說到這裡,我特別提醒一下:讀《周易》時一定要放棄鬼神觀念,《周易》是不談鬼神的。雖然有時候說“通於神明”、“知鬼神之情狀”之類,這個“鬼”、“神”是一個象,是一個比喻,意思是類似鬼神莫測。我們有時說“這人真鬼”,不是說他是鬼,而是說這個人很精明。《周易》是用“鬼神”這個詞來形容人世間的千變萬化的微妙。“類萬物之情”,是說畫卦的目的就是用人所能理解的符號、用人所能理解的語言,把那些天地萬物中的各種道理表述出來。這就要求我們理解《周易》時,必須把個人放在天地執行的大道之中,放在家國秩序的執行之中去審視,才能找準個人的位置,明白該如何為人處事。

  高人就是看得比常人遠,奇人就是想得比常人透,牛人做得比別人妙。《周易》之所以幾千年流傳下來,就在於經過了很多高人、奇人、牛人的思考、闡述、運用,其中的很多道理是我們常人所感悟不到的。歷代研究《周易》的著作非常多,越寫越複雜,我們現在讀,有時候很難讀懂,原因是很多解釋《周易》的人,自身格局不大、視野不寬,把《周易》當作一本占卜之書,總想用來幫助自己多掙幾塊錢,多升一級官,試圖從《周易》的字裡行間,發現出別人不能體察的秘笈,讓自己高人一等。這樣的心思,如何能夠做成大事業呢?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不成。”(《經學理窟·義理》)我們要涵養心志,做到氣象高曠、胸襟開闊,才能讀懂《周易》,才能給別人以幫助和指點。給別人指點,如果格局沒有人家大,視野沒有人家寬,還能指點他做事作人嗎?“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論衡·別通篇》)否則的話,學《周易》只能是盲人摸象,不得得其全貌。

  對立統一、陰陽平衡的視角

  道家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無,有無相生,無中既有物,又有象,既含有有又含有無,這樣的無才能生出有來。無的特徵是什麼?是虛靜,所以,天地萬物最根本的特徵是靜,人要順應天道,也要清靜無為。

  那麼,天地萬物究竟是怎麼執行的呢?古人認為是由氣來執行的,氣之清輕者上升為天,沉濁者下沉為地,沖和為人,也就是說陰陽合和為人。《易緯》說“沖和為人”,就是說人的特質是陰陽二氣平和,因此我們作人要平和,為事要平和,這是陰陽和合的體現。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人本身也是天地執行之道的一種體現,是氣機的一種執行。

  氣執行,靠的是什麼動力呢?靠的是陰氣和陽氣的鼓盪,陰氣弱、陽氣強,弱能勝強,強能抑弱,陰陽來回振盪,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在古人看來,“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天地萬物都可分為陰陽: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岸北為陽,岸南為陰;室內為陰,室外為陽;男為陽,女為陰;人背為陽,腹部為陰;進為陽,退為陰。陰陽是一個無限的範疇,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喝開水時,燒開的水稱之為陽水,不燒的水稱之為陰水。為什麼中醫不讓把涼水摻到熱水裡面喝,就是因為它陰陽不能調和,這種陰陽水雖然可以和五藏,用作為藥引可以,日常的老百姓是不能這樣喝水的,腹內有各種未化食物,陰陽行其道,容易讓人氣癰氣阻。

  《周易·繫辭下》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透過陰陽對轉,來討論天地萬物的執行之道。其陰陽隨時合爻,陽爻代表剛健的力量,陰爻代表柔順的力量。陰陽爻並無孰重孰輕,而在於孰得孰失,陽爻失位,力量不及陰爻。所以,辨析陽爻陰爻時要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陰陽相生,《周易》判斷爻位時,陰爻陽爻相生才吉。在一卦之六爻中,相連之爻謂之“比”。“比”有承、乘之區別,如二爻往下與初爻比,就叫做“乘”;二爻往上與三爻相比謂之“承”;“比”,以陽上而陰下為宜,“應”則往往以陰在上,陽在下為宜。

  二是陰陽平衡,解釋陰爻和陽爻要在位,就是陰爻在陰位,陽爻在陽位,凡初、三、五為陽爻當位,二、四、上為陰爻當位,就是“正”。若以陽爻居陰,以陰爻居陽位,則謂之失位,就是“不正”。得中正之道則吉,行不正之道則兇。

  三是剛柔相推。《說卦傳》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陰陽表現在力量上就是剛和柔,“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周易·繫辭下》)道家講柔弱,是後發制人,退守就是進攻,防守才能反擊,有時候做事過急、說話過滿、思想過於執著,反倒會前功盡棄,禍患無窮。因此,柔弱不是一味妥協與退卻,而是反對人過於作為,主張人一定要順應自然、順應社會、順因大眾,不要逞能逞強。

  莊子說:“《易》道陰陽。”(《莊子·天下》)是說《周易》講的陰陽之道,這種陰陽之道體現在人生上,就是行君子之道,勿行小人之道。邵雍有個《君子吟》,講君子和小人的區別,說君子整天想的是天下大事,想如何修身,怎麼幫助別人;小人整天想的是如何利己,怎麼壞別人。當我們總是樂善好施時,很快就會發現好事接踵而來;當我們總是以鄰為壑時,就會發現倒黴的事情都來到我們的跟前。

  因此,讀《周易》、用《周易》,首先要教人作人,試想一個企業家坑蒙拐騙,作假冒偽劣產品;一個官員吃喝嫖賭,視百姓為仇寇,怎能一帆風順地發展。暫時可以,掙點小錢,做個小官,但要做大的事情是不行的,這樣的人怎麼調風水,怎麼拜佛燒香都不起作用。與其外求,不如內求;與其求人,不如察己;心靈不調節好,外在事情豈能真正起作用。

  變而化之、通而用之的思路

  司馬遷總結《周易》說:“《易》長於變。”(《史記·太史公自序》)《周易》描述的是生生不息的大道理,是講變化之理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在變化。乾坤定位、否泰對轉、既濟未濟的演生,也是變化。萬事萬物從不停息:“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繫辭上》)任何一秒是過去的結束,又是未來的開始。因此,《周易》最微妙的地方,就是凡事要把握一個變。《周易》最微妙的求變卦,高明之處就在於求變卦之後要能隨時、隨地、隨人解釋變卦,卦辭相同,卦義各異;卦義相同,卦德各異。用易的高下,由此分明。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一生研讀《周易》,也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讀易首先要改變自己,讓自己也與時俱進、與日俱明、與事俱新,才能去影響別人。

  我們知道,《序卦傳》解釋六十四卦的順序,是以旁通與反對的變化來說明卦理,《雜卦傳》解釋卦義,也多從反對的角度闡述,比如說:“否、泰,反其類也。”(《周易·雜卦》)否、泰兩卦,都是由乾、坤兩卦組成,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卦也不同。坤上乾下為泰卦;乾上坤下為否卦。這樣一變,卦就不同。明夷卦的上下一反,就形成晉,這就是反對之變。旁通是本卦的六爻盡變,即陰爻變為陽爻,陽爻變為陰爻,就變為另外一卦。《比》旁通《大有》、《履》旁通《謙》、《同人》旁通與《師》,體現的都是《繫辭》所言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下》)

  《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周易》探討的是事物的變化規律,其中充滿了無窮的變化之理。因此我們要注意:一是時間的變化,萬物的起點與結束時間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京房六爻、梅花易數和太乙神數很注重時間的變動。二是空間的變化,地分南北,事有轉移,空間有時是基礎性的決定要素,《奇門遁甲》和形形色色的堪輿更多是在空間上著眼。三是不變之變,事物的變化,事物總處在變化之中,《周易》雖試圖變化規律,但卻不一定能窮盡變化之道,怎麼辦呢?那就是,聖人以步為法,高明的人不會用《周易》來占卜,而是用《周易》中人生之道來審視自我,修養自我。“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至於命”,(《周易·說卦傳》)要非常清楚應該做什麼,不應做什麼,堅持中道而行,不作貪天之事,不悖逆人情而行,合於大道,合於正道,就能明察變化,以不變應萬變。四是以變應變,要根據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來採取不同的策略。任何事情不可能有個預定的標準,萬事萬物都是吉中有兇,兇中有吉,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確定具體的應變之術。失敗是成功的開始,今天的結束又是明天的開始。每一點、每一人、每一事都在變化,又都在不變。變的是人事,不變的是情理,變是通,通也是變。

  自強不息、進德修業的精神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分別講天地的特性:一陰一陽,一進一退,一張一弛。這其中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們要知道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要有張有馳、有進有退、有攻有守。二是做事時自強不息,作人時厚德載物,同時兼有天地之德。

  《彖傳》對自強不息的剛健之氣非常讚美:“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雲形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種氣勢像太陽一樣陽光充足、普照萬物,能夠統帥萬物,成就大事業。這“保合太和”,“保”就是斂,講陽氣的時候,為什麼要收斂呢?古人不像我們現在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古人認為太陽晚上要休息,才能光芒四射;月亮正因為它不停的變化,所以才能把陰柔之美髮揮到極至。所以,“保合”就是講有斂,然後才能夠充盈天地,乃利貞。卦辭裡面講的“元”,就是要行正道;“亨”就是亨通,“利”就是做事有益,“貞”講的是堅持。

  中國古代的德,至少有三個含義:第一,“德”就是精神。《道德經》中,道是天道;德是什麼?是天所派生出來的精神。第二,“德”是孔子講的品德、德行,比如仁義禮智信等;第三,“德”是陰陽學說講的“德”,“五德終始”的“德”就是這含義。“五德”就是金木水火土。鄒衍說的“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善注)就是說一代之所一勝一代,在於五德相剋。《周易》裡所講的德,主要是前兩種,即“和順於道德”,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德”是三道精神和氣質的總和,體現在卦中,就是卦德。

  卦德是從八卦卦象中分析出來的內在理路、本質屬性和行為特徵,是卦象的象徵性意義。《彖傳》就是講八經卦的卦德。如乾卦的卦德是“剛健”,表現於人生,就是“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卦德是“柔順”,表現於人生,就是“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外,各卦都體現了一定的德行,《震》卦是出、動、決;《巽》卦是入、伏、制、齊;《坎》卦是陷、險、習、勞;《離》卦是麗、見、文明;《艮》卦是止、成、光;《兌》卦是說、暗。

  作為君子,自強不息,不僅僅是不停工作,成就事業,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彖傳》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進德修業”,最重要的是要警惕自己,孔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做一個君子,首先要忠誠,忠誠於我們的事業,忠誠於自己的理想。對自己忠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要是連自己的欺騙,那他肯定會欺騙天下人。其次是信,一定要說話算話,人無信不立,一個普通的人,說話出爾反爾,朋友就會離他遠去,何況我們要做大事?只有對自己、對他人講究忠信,才能夠進不斷提高德行。“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有大責任感、有大擔當的人,他的心胸是非常開闊的,不會因為得失而失去自我。他跟最底層的百姓在一起時,不會趾高氣揚,跟達官貴人在一起,也不生諂媚之心,這樣的人,才真正體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和氣度。

  如果我們能夠不斷修養自己,充實自己,善養浩然之氣,把德行作為衡量人之為人的標準,那麼就能活得敞亮,活得快樂,活得平和。如果他人的意志不能左右我們的進退,旁邊的誘惑動搖不了我們的心志,成功之時,能不喜形於色,失敗之時,能勇於從頭再來,以無憾之心向後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寬厚之心向下看,以坦然之心向上看,這就是自強不息、進德修業。

  厚德載物、寬容大氣的格局

  古人常說:“從小看大,三歲知老。”是說從小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未來,這話不一定全對,但有一定的道理。看什麼?就看他有沒有格局,他心裡裝的是什麼事。王守仁十一歲,他的父親傍晚在金山寺和人喝酒,剛想賦詩,王守仁說道:“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紗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大家很驚訝,便讓他賦月山,他隨口應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氣象高曠,意境空遠,理致十足。後來成為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這絕不是偶然的。

  觀察一個人,將來能不能成事,就看他從小想的是什麼事,關心的是什麼事。有的小孩從小就想天怎麼形成、地怎麼形成,有的小孩可能思考那個阿姨怎麼看我,那個叔叔怎麼那麼說我,我們要根據他的特點培養他,要激發他想大事,想家國之事,引導他樹立大的志向,錘鍊大的胸襟。《周易》所講的德,是大格局,為什麼呢?完成六十四卦的周文王胸懷寬大,雖然自己被囚禁,孩子也被害死,但仍不移其志;孔子困於陳蔡,七天不火食,都不能吃熱飯,仍能從容而歌,在想天下之事,教學生忘記己憂。完成《周易》的兩個關鍵人物都有如此格局,我們如果達不到,或者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格局,怎麼才能洞察得透《周易》之道。

  怎麼體現厚德載物,寬容大氣的格局呢?《彖傳》說:“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勞而不伐”,就是自己有功德但是不要誇耀,謙虛而彬彬有禮對待下面的人,這才是君子。“道德貴在生大”,講德的時候不要小恩小惠,小恩小惠不僅不會增加我們的威望,反而會毀掉我們的誠信。“禮節貴在恭敬”,就是行禮的時候一定要恭敬,要是能謙誠、謙虛,不僅成就自己的品德,更能儲存自己的地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謙則能順,虛則能容,仁則可養,厚則能載。謙虛就是要處下,處下才能踏實,踏實才能成事,成事才能服眾。如果別人的批評我們能接受,而且能不斷改進,這個人的未來就不可限量。

  《周易》非常重視德行的培養,《繫辭下》專門講卦所體現的德,認為《周易》的興起,在德行不修的殷商之末,創作《周易》的人憂患世道。《履》卦教人平和而能履禮,是樹立道德的基礎;《謙》卦教人謙虛而光明其德,是實行道德的步驟;《復》卦教人要從小的徵兆去辨析事物的善惡,是遵循道德的根本;《恆》卦教人堅守德操而持之以恆,是堅固道德的前提;《損》卦教人逐漸補己不足,是修養道德的方法;《益》卦,教人永久提高德行,是充實道德的途徑;《困》卦教人在困窮時要守正,是辨別道德的標準。由此可知,《周易》的占斷,是以道德為前提的。一個人道德做不好,行為做不好,怎麼占卜也無用,誰來占卜也不準:行君子之道,不佔而益;不行君子之道,佔而無用。

  協理三才、天人合一的視野

  《周易》推天地而明人事,“兼三才而兩之,六畫而成卦”,(《周易·說卦》)“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繫辭下》)六爻兩兩並列,體現出三個層次,初、二象徵“地”位;三、四象徵“人”位;五、上象徵“天位”,一卦之中有天、地、人三才,體現了天道、地道、人道。

  這裡面說的天道、地道、人道,不是簡單的指天和地,而是指天和地的特性。地有高下、有險易、有遠近,這是自然之地。在《周易》中,地還有基礎、根底、負載之義。地是復生萬物的,表現得是隱藏、靜穆和萌芽。因此,初、二兩爻的總體傾向是兇多參少,推崇守拙、靜默的。三、四兩爻表現人道,從大的方面看,其體現的是人類總的走向。五、上兩爻體現的是天道,從義理上看,天道主要指向機遇、機會、條件。如果我們把天看成外部的條件,把地看成事業的基礎,行事合乎人倫之道、社會之規,就能夠趨吉避凶了。

  《說卦傳》用象來描述八卦所代表的形態:“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躁萬物者,莫□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離為火,兌為澤,坎為水、艮為山。這八個象不僅是物象,也是意象,是《周易》闡述宇宙執行之道的要素。“雷以動之”,雷是一種震動力量,可以充盈天地;“風以散之”,風是一種開合的力量,可以驅逐萬物;“雨以潤之”,雨是一種融化的力量,可以滋養天下;“日以烜之”,一般《離》卦是附麗的意思,實際上離主文章、文采;“艮以止之”,山為高起、隆長的`趨勢;《艮》卦和《坤》卦雖然都有土地之意,但所指相反。《坤》卦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西南是坤地,坤地卑下、厚重,厚德載物,所以說西南得朋。什麼叫朋呢?就是志同道合。為什麼說東北喪朋呢?東北是山,山高不能承重,不能負載,坤德卑下,艮德仰止。八卦之間也存在著呼應和對應的關係,理解不同,就形成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前面提到除乾坤言天道地道外,整個六爻十二卦講的都是人道,但其中有沒有一卦總括人道呢?《家人》卦最具有代表性。其講的是家庭倫理之道,從卦象而言,內卦為中女,外卦為長女,上下皆為陰卦,二女皆得正位,故卦辭曰“利女貞”。就爻象而言,六二為女正於內,上九、九五、九三、皆為男正於外,六二當位居正與當位居正於的九三的爻位對立,表示著女正於內、男正於外。《彖傳》解釋說:“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正位”這個詞很有意思,說一個家庭裡面男女秩序,夫妻兩個人的位置擺不正,這個家就完了。男的在家裡面很風光,回家應該順應妻子。光有夫妻合道行不行呢?不行,夫妻之上還有父母,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父母關心孩子,孩子敬重父母。當父親的是父親的樣子,有承擔,給孩子以剛強;當母親就是母親的樣子,給孩子以寬容,給孩子以包容。這樣一個家庭家裡面沒有理由不興旺,不發展。這一卦正體現了陽以威嚴主外、陰以柔順主內的天地之道也合於人之道。

  懼以始終、不懈不怠的毅力

  《詩經·大雅·蕩》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剝》卦也講:“訊息盈虛,終則有始”,它不是講“始而有終”,而是說“終而有始”,任何事情有結束就有開始,有開始就有結束。二者相悖相行,迴圈往復。《繫辭》裡還講:懼以始終,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作人做事要意識到任何事物是開始也是結束,這樣來看待吉凶,就很有辯證意味:六十四卦,絕對沒有全吉全兇的卦,都是吉中有兇,兇中有吉,吉凶並存。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人生問題時,也要在吉中意識到兇,在兇中看到吉。老子說:戰勝若喪禮處之,就是要時刻保持警戒之心,不要得意忘形,也不要失魂落魄。要意識到成功的同時,隱患是什麼。福亦禍所伏,禍亦福所倚,大喜過後可能是大悲,大悲過後可能是大喜。《同人》卦裡裡面說“先嚎而後笑”,先哭,最後再笑出來,這是真正的笑到最後。所以,我們做事時,始終要有謹慎之心,認認真真地去做。天下事情都是既開始又是結束,既是結束又是開始,不到最後的時候不要放棄。人生的許多事情,成功就在於再多堅持一下,因為在最困難的時候,很多人放棄了、退卻了,我們堅持一步,成功就屬於自己。因此,君子要善始善終,不懼不懈。

  我們比較《既濟》和《未濟》兩卦,就能看出這種懼以始終、不懈不怠的思想。在六十四卦中,《既濟》是唯一的一個三剛三柔六爻皆當位而有應的卦,但其卦辭卻不是六十四卦中最好的,除了九五的《象傳》提出“吉大來也”,其餘爻辭中沒有一個提到“吉”,甚至卦辭還說“初吉終亂”,雖然有成功,但最終會釀成大患。原因很簡單,各爻俱當位有應,九五爻也享得到“實受其福”的好處,六爻雖無提到吉,卻也沒有提到“兇”,應該是太平之象。但禍患恰恰在於昇平之後便是動盪,上六便因處於窮極之處而有“濡首”之厲,預示著成功中藏有大禍患。

  而《未濟》雖然是六十四卦最後一卦,意味著天下萬物要重新開始,似乎很令人沮喪,但卦中六爻卻顯示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初六柔弱無力,如過河之小狐,濡溼了尾巴,小有困難。九二處險難之內,雖不得位,處中而行,可以貞吉。六三處於坎險之中,雖然不能遠征,卻也“利涉大川”。九四“有賞於大國”,六五有“君子之光”,故而吉祥。上九有誠信之德,六爻之中,反而兇少而吉多。

  君子讀易,要善於察幾。《繫辭》說:“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看問題,一定要看到微妙的地方;君子做事情,要吉凶並重。讀《周易》有三個境界:一是用易理,即用《周易》指導人的一生,讓人明白一生怎麼活著。積極進取,不斷提高觀察、思考、處事的能力。二是用卦辭,就是用卦爻辭作參照,明白吉凶並存的道理。三是占卜,放棄後天努力,一味追求吉凶之道。我們提倡第一種,這也是從孔子開始的儒門易就提倡的態度,即用《周易》中微妙的哲思、道理來服務整個人生,而不是占卜之術。

  敬慎無咎,善於補過的勇氣

  《周易》講的“革故鼎新”,《雜卦》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就是把過去的事情拋棄掉,重建一個嶄新的人生。《乾》卦講“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每天都有一個新的自己,每天都有一個新的《周易》的觀念。這種鼎新精神,儒家叫與時俱進,道家叫與時俱化,都是要求隨著時間來變化、來發展。

  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過了度就是失誤,“亢龍有悔”,大喜以後就容易後悔。而人生在世,錯誤難免,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時時刻刻謹慎地做事,避免失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論語·里仁》)另一方面要善於補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為了說明這一思想,我們舉《同人》卦為例加以說明:

  在《同人》卦中,真正“吉”的爻位一個都沒有,而且三、四、五三爻皆有兵象,上九僅“無悔”而已。王弼說:“凡處‘同人’而不泰焉,則必用師矣!”(《周易正義·同人》)就是說《同人》卦太不吉利。但在儒家看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張》)儘管卦象兇險,但如果各爻趨向能夠保持,仍能在艱險之中成就一番事業。卦辭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說的雖然兇險,但大家同心協力,堅持正道,仍能化被動為主動。初九上應九四,在巽下,同門合力,無咎。六二同宗合力,克服險阻。九三,敵強我弱,只能收斂指向,深藏不露,待機而動。九四雖有強敵攻城,但經三年積聚,防守有道,因此雖有艱辛,卻能同仇敵愾,開始出現轉機。九五“同人先號啕而後笑”,經歷了長期抗戰,終於同心協力,找到機會,一鼓作氣,取得勝利。《繫辭上》特別強調九五爻和六二爻的呼應,稱之為:“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由此可見,同門、同宗、同人三者的齊心協力,艱辛準備,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雖然各爻都不處於吉位,但卻可以透過謹慎虔誠的態度,改變處境,成就事業。

  順道而行、循義而為的節操

  前面提到,張載說:“《易》為君子謀,而不為小人謀。”(《橫渠易說》)帛書《要》也說:“子曰:‘《易》之道,[存乎其辭也。其用者,]此百姓之道[之謂]《易》也。夫《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圖,愚者為而不妄,漸人為而去詐。”透過周易所表達的道理,引人向善,導人改過,讓人能夠順道而行、循義而為。在儒家看來,《周易》的道在爻辭之中,爻辭講的是君子之道,不是占卜之道。孔子思考的是天下大道,是天下的德行,不是個人的吉凶。

  《同人》卦講的是如何同心同德,那就是要“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外表柔弱,態度謙和,但內心剛強。真正有志向的人、能成就大事業的人,絕對不是匹夫之勇。孔子講,有仁必有勇,有勇不一定有仁。我們敢於為國、為民拼搏,但勇敢如果不是為了國事,那只是匹夫之勇。“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透過《周易》表達的人生,讓天下的有識之士明白他的心思,進而與他聯合起來。君子怎麼能得到大家的響應呢?“文明以健”,文明就是文質彬彬,“健”就是剛健,“中正以應”就是行正道,行中道,這樣天下人就能響應我們。

  《繫辭》又假孔子口說:“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講的就是君子如何成事。

  首先要把自己修養好,然後再想著去做事。先把自己洗心革面,把自己內心空虛起來,把自己的內心擴充套件開來,然後說話。我們常說談吐談吐,什麼是談吐,就是一開口說話,一個人的全部的才學、思想和修養就顯出來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心胸,什麼樣的志向就很清楚了。觀察一個人,不太瞭解的時候,要知道他的朋友都是誰,就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當然有一些人很奇特,既可以交到高尚君子,又可以交到三教九流,說明這個人心胸極大,志向極高。有些人在在現實生活中,會說這個人不好,那個人跟我性情不同,我懶得搭理他。天下就這麼多人,如果要做天下事,我們就要海納百川,把他們都看成是我們的朋友。“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乾淨,整天都在溫室裡面覺得自己高潔,那不是真正的高潔。

  潔靜精微、清明條達的心境

  我們讀《易經》的時候、用《易經》來指導我們做事的時候,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境呢?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

  第一句話是《禮記·經解》裡說的:“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潔是什麼?乾淨,純淨,研讀《周易》,包括作人,內心一定要純淨。當內心非常純淨時,才有感染力;如果內心總是有非分之想、汙濁之念,很容易讓別人看透。有的人說我藏得很深,這就是把大家當傻瓜。一個人可以在一個時間內欺騙所有的人,或者在長久的時間內欺騙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內欺騙所有的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想得多高明,要覺得自己非常傻,要覺得自己不行,這樣的人才能在社會中活得更好,老是覺得自己聰明,別人都是傻瓜,這樣的人其實最愚笨。“靜”是安靜、平靜、寧靜,只有靜下來才能洞悉天下的大道。一個人在一天時間內要有五分鐘發發呆,靜靜地想一想,自己跟自己對話,我今天做什麼了?我哪些話說錯了?我哪些事情做錯了?哪件事情很高興?哪句話最得意?要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精“是精密,”微“是微妙,《周易》用語非常精密微妙,要認真揣摩,精確把握,不要輕易地下斷語,下斷語的時候要仔細地思考。孔穎達疏“潔靜精微”之意雲:“《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兇,不為淫濫,是潔淨;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五經正義·禮記疏》)潔淨讀易能真,安靜讀易能深。精密讀易能通,微妙讀易能得。

  第二句話是:“清明條達者,《易》之義也。”(《淮南子·泰族訓》)《周易》的義理就是清潔而明淨條達,清潔就是自己內心非常乾淨,明淨就是內心非常開闊,條達就是調和而暢達。《周易》把天下萬物的事情理得清清楚楚,意在引導我們如何以德業應對外事,我們要把握住這一點,不要一看不吉利就慌,萬事總有解決之道。

  第三句也是《禮記·經解》上所說的:“《易》之失,賊。”有人一輩子研究《周易》,卻不得要領,原因不在於《周易》,而在於自己。一種是本來《周易》這個房子應該從這邊進,他偏從那邊進,敲了半天沒人理;另一種可能是進去了,但沒有心得,原因是“賊”,“賊”就是有心思,有歪心眼,心胸狹窄,心理陰暗的人是不能教《周易》的,教完以後他拿這個東西去害別人,或者拿著這個東西去圖私利,這是最可怕的。孔子講“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既然別人有求於我們,我們一定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幫他,不要保留,這才是君子之道。

  第四句是《淮南子·泰族訓》所言:“《易》之失也,卦。”“《易》之失,鬼。”讀《周易》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有私念,是不是有雜念。還要反思是不是過分地注重卦,卦認為是吉就吉,認為是兇就兇,前面已經講過,要意識到變化、要意識到做事要合於天道、合於地道、合於人道。《易》之失在鬼,鬼是什麼?鬼即是我們說的詭計、陰謀,也是我們說的神鬼莫測,把《周易》說得、想的過於神秘,有把《周易》用在陰謀詭計上,用在暗算別人上,這樣肯定越讀越糊塗,最終將害人害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