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經典句

李清照一剪梅經典句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著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下面小編收集了李清照一剪梅經典句及賞析,供大家參考。

  李清照一剪梅經典句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剪梅》李清照經典賞析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載:“易安結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以詞來抒寫相思之情,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題材,但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難能可貴。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後,親眼目睹了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蓆,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意地道出自己滯後的節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後,神不守舍,對環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紅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次寫在閨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遊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歡快。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鬱。“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女詞人獨坐舟中,多麼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另外,“月滿”也蘊含夫妻團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飄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實,並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狀的無奈。“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清照故事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古代難得的一對門當戶對而又才華橫溢的才子佳人,據說,李清照在閨閣之中,就名動京城,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卷中引,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再以兩家的身份背景以及兩人的才學與容貌,成婚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就這樣,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他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們的愛情不像我們熟知的那些愛情故事,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裡挑一了。請看這首: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可以說李趙的愛情是典型的鴛鴦蝴蝶派愛情。

  因為都愛好文史、詩書,倆人經常詩詞唱和,相互切磋,這讓倆人的家庭生活充滿了笑聲與趣味。他們經常做一些遊戲,以增強記憶能力,拓寬自己的學識。其中,尤以“茶令”遊戲最為著名。

  為了撰寫,她與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而居。在治學著文過程中,李清照對自己的強記博學頗為自負,於是忽發奇想,推行一種以考對方經書典故知識為主的茶令,贏者可以先飲茶一杯,輸則後飲茶,與酒令之行大相徑庭。

  倆人每次吃完飯,坐於"歸來堂"中,烹好茶,然後一人指著成堆的書籍,要對方說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甚至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並確定誰先飲茶。兩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獲勝。有一次贏後她舉杯大笑,結果得意忘形,樂極“翻杯”,將滿滿一杯茶傾覆在懷裡,非但“頭口水”沒喝上,還連累了一身衣裙。

  飲茶行令,啟智助學,使人興奮,對著書立說大有裨益,趙明誠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考古學專著,成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這部書中凝結著夫婦倆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獻給我國文獻寶庫的珍貴遺產。

  關於他們夫妻兩人還有這樣一則佚事。說的是趙明誠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儘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後,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遊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堂的小吃鋪裡,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後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這個故事純粹是現在我們一些言情小說作家筆下活生生的情節,看來,古人的浪漫的確甚有其事。

  然而,李趙的愛情並非沒有磨難,兩人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哪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敵入侵,國將不保,家有如何平安呢,,人有悲歡離合。李清照的生活在亂世中出現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傷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汙衊趙明誠父親對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統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青州去住。由於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從今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平。

  趙明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過了一會又嘆道:“不做官,無薪俸,坐吃山空,縱然粗茶淡飯:也難長期維持,收藏書畫碑帖,更是不易。”李清照說:“財源枯竭,更應當一切從儉。我想,從今日起,咱吃的飯菜,可減去肉類;穿的衣服,可減去貴重的綢絹。我頭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釵、銀簪等等,統統可以去掉。咱家中的塗金器具,貴重擺設,刺繡之類,也可以變賣典當,一句話,除了碑帖、書畫、百家書史,全都可以變賣。”

  趙明誠聽罷,深為感動:“賢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難相隨,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難買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典型地表現了夫妻兩人的患難之情,也說明兩人的真心相知相愛。

  愛情和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活部分,李清照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走向了自己的知己愛人趙明誠,雖然兩人相知相愛,但他們的的愛情和婚姻同樣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亂世時的悲涼。所以後人就一些隻字片句來推斷兩人之間的一些愛情矛盾。

  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幾年後,趙明誠轉赴湖州上任。青州遭掠,李清照離鄉背井,攜文物與丈夫相聚。趙明誠卻遭人誣陷,死在異鄉……李清照為澄丈夫冤案,僱舟攜物,追趕朝廷,行至婺州,古董盡數被騙……

  國破、家亡、夫喪、物盡,李清照陷苦痛與災難……看來自古以來,天總是嫉妒紅顏的,要有一個完滿白頭的愛情總是如此之難,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嚮往李趙二人的愛情傳說。

  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往往更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沒有人願意這樣的愛情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們感懷古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千萬別忘記疼惜我們身邊的親密愛人,畢竟,做到“我愛你”並不容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