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烏鎮的好段落摘抄

描寫烏鎮的好段落摘抄

  徜徉在古鎮,市河的風光讓人留連,地處中市應家橋南堍的訪盧閣便是遊人觀賞市河風光的必到之處。訪盧閣是一家二層水閣式的茶館,背倚車溪市河,面臨中市大街,東市河又在門前的應家橋下逶迤東去,復修後的烏鎮東景區便在不遠的視線中:臨河的小街蜿蜒細長,一塊挨著一塊鋪砌的石板路似乎沒有盡頭,小街兩側櫛比鱗次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烏簷青瓦,小樓屋簷比翼,上透一線藍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是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碧波漣漪的市河上,小船來往,櫓聲咿呀,時不時晃盪著倒映在水中的水閣和岸邊的林木,優哉遊哉,穿過一個接一個的橋洞。在水鄉,橋是極尋常的景觀,從應家橋到財神灣,不足700米的河面上就橫臥著八座古石橋,四座橫跨秀麗的東市河,四座座落在東市河南、北的街道上,遞接著石板路通向遠方。也許是建造年代的不同,這些古橋樣式紛繁多姿,風格迥然有異。宛如一個古橋博物館:那似垂虹臥波是單孔的園形石拱橋,當地人稱之為環洞橋,半園形的橋孔挺起了脊樑,二邊橋坡上的石級便顯得有點陡峭,聳在半空的橋面雖然只有兩張八仙桌的大小,二旁的橋欄仍然為行人留下了歇腳的地方,坐在象靠背椅那樣的橋欄上享受著清新和涼爽,便有一種烏鎮人所說的愜意。園拱橋的造型曲線優美,橋下的水面上倒映著盈盈的園月,每當雲淡風輕,皓月當空,那天上的月亮便會在水中的滿月中晃動盪漾,二三漁火,寧靜中又平添了幾分幽雅。那線條簡潔明快的是明清時期的梁式橋,中間的橋面猶似房屋的大梁擱架在河心的橋柱上,雖經百年的滄桑,卻依然保持著一貫的'恬淡和樸實。而平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不但橋的坡度平,它的風格也顯得平平常常,樸實無華。如果不是二邊低矮的橋欄,腳下的細波微瀾,決不會想到那也是橋。財神灣那裡還有一座風雨橋,從坡度看,屬於平橋的一種,但卻是最豪華的一種。二條四米多寬的石橋並在一起,中間兩個橋欄間隔起一壁花格柵的屏風,屏風下便是兩排行人歇腳的石座椅,臨河的二邊用木柱支撐起遮蔽橋身的屋頂,時當烈日當空,可以納涼遮陰,而在秋日雨霽之日,又何妨“留得殘荷聽雨聲”?

最近訪問